人在美国短期访问,读到国内一则消息,让我感慨不已: “据英文《中国日报》消息,美国驻华使馆总领事李启明先生(MichaelRegan)11月21日在北京表示,美国驻华使领馆2007财政年度给中国大陆颁发了51546个学生签证,比2006财政年度增加40%,这个数字是2004年的几乎两 |
人在美国短期访问,读到国内一则消息,让我感慨不已:
“据英文《中国日报》消息,美国驻华使馆总领事李启明先生(MichaelRegan)11月21日在北京表示,美国驻华使领馆2007财政年度给中国大陆颁发了51546个学生签证,比2006财政年度增加40%,这个数字是2004年的几乎两倍,也高于“9·11事件”之前的水平。
李启明先生在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学生签证的通过率高达80%左右。他说:“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美国欢迎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世界各地留学生赴美学习。”
这则消息打动我的原因,是因为多年来,签证问题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命运的咽喉”——而这个咽喉,偏偏被扼住在许多不通情理的美国签证官手里。签证窗口中国学生悲欢离合的故事,实在可以写成无数本史书,让人们记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多少有志青年为了寻求真理和成功申请赴美留学签证,却壮志未酬身先死,梦断美国签证窗口。
我记忆中在新东方碰到的第一个签证悲剧,是来自河北的一对年轻夫妇。那是1996年夏天,丈夫在第五次被拒之后,夫妻双双来到新东方找我求救。一坐下来,太太就浑身颤抖,悲痛欲绝地对我说:“五年了,所有金钱和资源都耗干了,怎么有脸回家乡见人!?”。这对夫妻的悲剧,引发了我对中国青年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拒签之后,难道就是人生终点?从而引发了我对留学风险管理、出国选择、以及人生长远规划的思考和鼓吹。
我在新东方最难忘的签证胜利,是当时一个合作伙伴被拒后来找我。我看来看去看不出她有拿到签证的任何可能,就对她说Forget it,签证不属于你——不是你的,就不要勉强——我说这句话时,比歌曲“心太软”还早了好几年——但她死缠烂打,一定要我为她写封申诉信,我被缠不过就为她写了一封,既然写,我也就写得非常非常认真,拿出了我一生的智慧。但没想到的是,她拿着这封申诉信给签证官看,签证官看完了说:“your letter convinced me”,愉快地给了她签证。这个胜利极大地鼓励了我,从此点燃了我为新东方学生写签证申诉信的熊熊激情之火。这封申诉信,后来被收入我第一本书《美国签证哲学》第一篇。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令我最动情的签证申请者,是一个女生,高中生,从湖北来,遇到一个美国“英语教师”帮她获得了一份去美国读本科的奖学金——那个“英语教师”,其实是一个传教士,不过,奖学金却是真的——那年春节,她居然大年初一就来新东方门口堵我,堵到初三那天,幸运地堵住了我——或者说我幸运地见到了她——我记得在她和我约定咨询日期后,激动地打电话给她千里之外的家人,说“我见到徐小平老师了”,那种纯真而欢乐的表情,令我终身难忘,使我无地自容——为她整个春节在寒风中等我而内疚,为自己不能帮助更多人而惭愧。这个女生,估计今天她已经从美国大学毕业,在美国或中国某个地方,成为一代天骄,追求着她的幸福人生。
最活该的一个签证申请者,是一位拿到美国排名前五法学院全奖的一个男生——这样的人将来毕业回国,即使不做国家主席,也会当最高法官的——但他的人生价值链条,有一环比较脆弱——他拿到奖学金之后,想提前去美国适应适应。其实他实话实说,签证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他却自作聪明地以一封假造的邀请信申请签证并获得了通过,不幸却在美国海关入关时被当场识破,原机遣回,从此梦断长春藤校园。
这样的悲剧,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这个精英学生的人生价值链条,崩溃在“诚信”这一重要环节上。诚信的重要性,在这里是一个顶级精英人生崩溃的教训。
他决定这么做时,事实上来找我咨询过,问我如此作假可不可以?我当时清清楚楚告诉他:你什么都可以做,但绝对不能作假!因为,任何原因被拒,都可以再次获得签证,但如果因为作假而被拒,从此就再也没有机会。美国政府一恨本拉登,二恨作假者。他出事后,我一方面为他感到难过,一方面偷偷为自己感到庆贺。假如我默认甚至鼓励他作假的话,我岂不也跟着遗臭万年?为师的做人要厚道,此事说明了一切!四五年来,我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在这里我祈祷他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