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
我今年MBA毕业,刚刚找到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MBA的这两年里,先是为了找intern,后是为了permanent position,前后大大小小面试也有20多次了,都是知名的公司。面试的intern 和 permanent position各个方面的都有,如marketing, strategic business development, Oracle implementation and finance etc.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季应聘permanent position,有两次冲入第二轮(也是最后一轮),一次冲入第三轮,均告失败。总之,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多。
经过艰苦的努力加运气,去年夏天最后终于混到一个internship, 在一家大公司(manufacturing) 的marketing department 做marketing, 待遇30刀一小时。现在拿到的offer, 是一个fortune 100 company Asia Pacific Division 做accounting, 可能会去日本,新加坡或中国,这三地当中的一个. 待遇还没有最后谈,估计somewhere between 60k and 70k. 我没有accounting的工作经验,也没有CPA资格,但修的学分已够了,可以复习随时去考。虽然以前的经验更偏重business-to-business marketing, 但现在实在不想走老路了。Accounting 我没作过,所以很想试试。虽然待遇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高,但可以海归,所以还是很高兴。通过对这个公司的接触,觉得同事很好,很professional,文化也不错,所以对能拿到这个工作非常非常满意。
现在找到工作了,总算可以喘口气了。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面试和找工作经验,希望对还在找工作的兄弟姐妹有所帮助。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工作也一定会有的。大家努力。
先介绍下本人的背景。十年工作经验,其中两年是在美国,均是在外企,都是行业里比较知名的公司。工作经验包括import/export business, market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network development, budgeting, pricing, and coordinating internal operation to fulfill customer demand. 工作经验听起来还行,但实际上比较繁杂,偏商务,不专,技术性不强。加上以前工作的行业比较偏(农业),在有些interviewer眼里和很多行业的跨度比较大,也增加了面试的困难。
商学院是个很好的地方学习和锻炼面试技巧的地方。我所在的学校在全美排名20多,但在当地是最好的,很受当地几家全球大企业的青睐,所以每年1月下旬开始到3月中旬是campus recruiting for internship的旺季,而9月下旬到11月下旬是企业来校园招聘permanent position的关键时刻。可能是我的resume还行,我有机会在这两个季节拿到了很多面试的机会。下面分几个topic,具体谈谈我的体会和经验。
1)Resume
很关键的一个敲门砖。对resume一定要精益求精。我的是在申请商学院的时候,找了一本写简历的参考书,花了两个多星期字斟句酌写成的。事实证明,这分努力没有白费。我靠着这分简历进了这个学校,因为我的GMAT分数很低,和其他中国学生比,我只能是流瀑布汗。他们说,我的GMAT分数简直是丢中国人的脸。我自以为英文水平不在他们之下,但不善于考试,没办法。
在进学校之后,学校专门给学生作就业辅导的专家对我的简历也没提出什么修改意见。所以,此后就靠着同一份简历所向披靡。简历不能超过一页长,言语要力求简练。对我做过的每一个position,我用的格式顺序是:company name, titl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ults.
“Responsibilities”用一串过去式动词+宾语的形式说明。动词尽量用那些感觉strong的,避免同一个动词的大量重复,避免感觉weak的动词。公司一般用key word to screen resume, 所以尽量用那些关键词,这样就增加被搜索到的机会。可以去monster等网站,或找本写简历的参考书。比如,虽然你没有财会背景,但你要申请这方面的工作,你就要去参考有这方面工作背景的人写的简历。看他们用的什么关键词,怎么组织句子的,怎么描述工作经验的,然后把你自己的经历用这样的形式和语言包装。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的妙不妙。
什么样的动词听起来比较strong呢?我来给你一些例子。下面是我的简历里用的不同的动词:
manage, establish, develop, build, control, monitor, create, implement, utilize, commercialize, oversee, eval2uate, analyze, recommend, conduct ~ ~ analysis, coordinate, negotiate, served as the central liaison of ~ ~。
光陈述你有过的responsibilities是不够的,在一系列过去式动词加宾语之后,另起一行,用bullet points列出results. “Results”一定要把它量化,用数字,用百分比,来表示诸如销售增长,成本下降,效率提高,减少浪费等等你的成绩。
很重要一点,responsibilities和results,一定要捡主要的,要起到能够highlight你的工作经历的作用。你可能在一个位置做过很多事情,但你要list那些能反映your best quality and skill set that best match the positions you target for. 如果你申请不同的工作,最好把简历作几个不同的版本。不过,我个人很懒,没有那么做。
把上面写的综合起来,为了给大家一点idea, 我牺牲一下隐私,把我的一段简历列在这里,现身说法。
XXX Corporation,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Developed markets in five geographic areas, and executed marketing strategies representing the Asia/Pacific Vice President. Oversaw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ort sales contracts with importers and distributors to ensure the issuance of import permits, timely production planning, shipments, and payments. Managed day-to-day representative office operations.
·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strategic plans, and commercialized five products in highly regulated markets, resulting in a sales increase by 100% in two consecutive years.
· Recruited a number of value added companies as XXX’s distributors, and developed a strong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key provinces and markets.
· Built a close liaison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departments to ensure compliance of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 Negotiated to get tax exemption and rent deduction, resulting in a 30% decrease of office operating cost.
报告2
2)美国通常的职业面试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在介绍具体准备和应对面试的经验之前,想先给大家一个big picture关于美国通常的职业面试。这个big picture是基于我个人的体会。
我经历的面试是针对商学院的学生的,面试的问题基本上都是behavioral questions (简单的说就是让你举例子),尤其是在第一轮面试,根本不涉及任何技术性问题,不管你应聘什么样的职位。这也许和那些对技术性及专门知识要求比较强的工作面试有所不同。但据我观察,即使是技术性工作的面试,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或多或少都一点behavioral interview的flavor. 通过behavioral questions,面试者主要想要了解的是应试者的软性技巧 (soft skills), such as communication skills, personal skills, self-promoting skills and personalities etc. 根据这些了解,面试者给出几个判断:应试者的工作经验和skill set是不是fit这个职位,这个人的沟通技巧是不是足够好,这个人的性格是不是fit公司的文化,是不是一个和同事能team work的人等等。
面试,尤其是第一轮面试,通常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试者的考察当然不可能全面,有时甚至是很主观。但作为我们这些找工作的人,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做足功课,在面试的短暂的时间里,展现出自己最适合这个工作的特质,无论是hard skills(经验)还是 soft skills. 有时候,真实的你,真实的话,不一定讨喜,人家不一定愿意听。不要误会,我在这里不是建议你撒谎(个人认为,你可以夸大但不能撒慌),而是建议你有技巧的讲话。后面我会给出具体的例子。
Fortunately, 越是大公司,越是正规的公司,面试的形式越程序化,越rigid, 所以只要好好准备,摸清了美国公司面试的套路,面试本身就不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我个人在对美国这一套面试经的认识走了好大一段弯路,付出了不少代价。所以我想把我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大家,如果对大家能够有用,少走点弯路,我会很开心。
我在进商学院之前,虽然是在美国公司做事,但从来没有经历过,也没有听说过什么behavioral interview。我们学校在对MBA学生的placement非常重视,因为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排名。商学院专门设立了一个Business Career Center, 他们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给予学生在就业上的指导。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校就组织了一系列workshops,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就业中心的服务,如何准备面试,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很多美国人在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已经经历了类似的面试程序,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经验,知道这些workshops都是在说些什么。
我不知道大家在国内有没有这样面试的经验。至少N多年前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在国内没有这一套。所以,学校那些纸上谈兵的workshops,当时没有引起我主观上对未来所面临美国这套面试东东的重视。我是属于那种比较盲目自信,一向自我感觉比较良好的人(汗流浃背~ )。当时我觉得我工作经验丰富,又都是在数得着的大公司。我又比较能说(当时以为能说,就能说得好,再汗一个)。在面试当中谈谈自己的经验,各种例子那不是随手拈来,何难有之?当时老觉得自己是那种比赛型选手,临场发挥,那不是我们的强项吗?结果,就是带着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我栽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跟头。
前文说过,在我们学校,on-campus recruiting for summer intern 多集中在第二学期春季1月下旬到3月上旬进行。一般是1月下旬,学生在学校的网上申请,如果被选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