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大学入学是有差异的,选择出国留学的家长尤其要关注对于孩子的提前规划。主要便现在考试的规划,非成绩因素的规划,具体申请事宜的规划。
中美两国大学入学的差异
传统上,高考的统一升学模式使得家长不用太过关注孩子的入学事宜,因为考试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自然而然可以拿到名牌大学的录取。然而,这个想法在出国留学的准备过程中,却不再有效。一方面,美国大学的考核机制不再单纯的以分数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的录取流程和国内有很大不同,截至日期提前很多。综合两者因素,选择出国留学的家长尤其要关注对于孩子的提前规划。
规划的几个具体方面
1.考试的规划
美国大学一般要求学生提供TOEFL,SAT1和SAT2的考试成绩。家长会习惯的以这些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出国留学准备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把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这个事情上,可是问题在于,知道这几个考试很重要就做到了合理的规划和准备吗?关于这几个考试最有价值的规划就是报几个辅导班吗?
典型的误区与有价值的规划:
a.给孩子多报几个考试培训班,这样成绩就提高了。
目前市面上针对SAT,TOEFL的培训班多如牛毛,长期班,短期班,强化班,住宿班,各种各样的班级名目繁多,有着各种各样的噱头。可是问题在于,这些班级真的有价值,有效果吗?
SAT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非简单的背背单词,记忆常见题型规律就可以顺利解决。所以,这个考试的成绩提高靠的不是短期的培训班,而是系统的针对性的训练。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各自不同的学习障碍,那么针对性的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设计根据孩子特点的学习计划,才是解决分数问题的最终方案。
b.安排考一次SAT,一次TOEFL,一次SAT2就足够了。多次参加考试的话,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
美国的考试模式和中国的高考有极大的差别。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而美国的SAT,ACT等都是希望孩子通过多次参加考试而逐步的获取学生最真实稳定的成绩。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因素总会对孩子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TOEFL考试,很多最终成功进入顶级名校的学生,基本上都参与了2到3次TOEFL考试。
此外很多的美国学校接受拼分的政策,即他们允许并且承认申请人参与多次考试,并取其每次考试的最好单项成绩,组合成为申请人的最终分数。在这样的政策下,如果仅参加一次,那么申请人可能没有能够真正享受到美国大学招生政策带来的优势。
合理的考试规划是通过和孩子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帮助帮助孩子设定一个考试规划的路径曲线,分开时间,设定不同区间的复习和备考重点,有效的组合SAT和TOEFL,以及SAT2和AP中的可以相通的因素,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非成绩因素的规划
简单来讲,家长最关注的就是课外活动的规划。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定因素,使得很多家长误以为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极端重要,而在国内现实的繁重的课业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又不能有效的组织课外活动,所以家长对于这个领域非常敏感。
典型的误区与有价值的规划:
a.给孩子报名参加几个机构组织的赴边远山区支教,或者敬老院慰问等就足够了。
美国人非常喜欢关注社会民生,并且倾力付出的学生,这是他们认可的教育完整性的体现。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这种美式需求的解读出现了问题,太多的家长误读了美国人对于课外活动的定义和考核标准。在国内的一些机构又煞有介事的组织了一系列的慈善,志愿者社区服务等等活动,但是实际效果家长和学生本人却很难衡量。
坦率的说,这样的项目还是比较低端的。作为久经考验的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官员,他们可以轻易的洞察出来哪些活动是发自申请人内心的,并且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哪些是为了应景而设计的初级项目。
真正的有价值的课外活动规划,不讲究很炫很酷,但是一定是结合孩子个人兴趣爱好,可以支配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家庭的实际资源的综合考虑。课外活动不一定要有盖了章的证明,不一定要有和参与者的合影,但是一定要是孩子真的兴趣所在。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来自天津的孩子主要去培养他的摄影爱好,虽然没有荣获任何的奖项,但是摄影本身带给他的思维,性格等等方面的提高,最终都恰如其分的反映到申请文件里,最终获取了很好的录取结果。
b.过分关注课外活动的影响力,倾力付出,让孩子马不停蹄参与各种活动。
部分家长反而过分关注课外活动,带领孩子马不停蹄的参与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活动。暑期北大模联,寒假领袖峰会,春季XXX公司赞助的机器人竞赛……林林总总,反正能够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活动,都会挨个参与一番。
这样的准备模式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冲击正常的课程学习和考试的准备。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本身非常有限,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准备这些课外活动,且不说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即便是单纯的参与都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负担。
其实,综合看来,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孩子并没有出众的课外活动,可是仍然获得了很多顶尖名校的录取,其实这也充分说明,国外大学的录取委员会对大陆背景孩子的课外活动,有着审慎理性的判断。
3.具体申请事宜的规划
通常高三上学期是申请大学的最后关头,那么很多家长都会认为具体的留学申请到那个时候再行操作也可以。绝大多数家长们通常认为只有取得了成绩之后才会认真考虑具体的学校申请,可是这种思维模式表面看上去非常有道理,但是事实上,并不值得推敲。
典型的误区与有价值的规划:
a.没有成绩之前,什么都是白扯,等孩子成绩出来,再开始其他留学具体操作。
中美两国教育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对于成绩的态度。长期的分数决定论使得家长习惯性的将分数作为最核心的指标,但是对于美国留学来说,分数只是一个指标,而且不是唯一的指标。
最为令人可惜的就是每年都会有一些家长和学生,单纯的期待着考试分数,无论最终能否取得比较理想的考试成绩,都已经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而这些时间本可以针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指标进行优化和提升。很多大学的申请题目多年来不曾改变,并且经过合理的优化组合后,不同学校的题目呈现比较趋同的趋势,很多任务比如申请文章创作其实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b.多选一些学校,总会有碰上的。
大学其实也和人一样有着很多的差异,有着不同的录取偏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吸引并且筛选着符合特定需求的学生。如果广撒网抱着捞上哪个上哪个的心理的话,那么最终可能获取的录取极少,因为从一开始准备留学的方向就错了。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千差万别的背景和经历,但是充满了可塑性,所以提前按照大学的要求去塑造孩子的经历和背景反而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处的塑造我们并不是说向工厂定制的标准件一样,特意让孩子培养某个方面的实力,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帮助孩子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美国大学需求的行为模式,这里面涵盖了学习能力、批判思维、好奇心、创新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关怀他人等一系列的能力和行为。
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不用担心继续去挖空心思向名校靠拢,而是通过自己长期的努力和付出逐步的成长为名校需求的个体。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预科 美国留学 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