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
父亲郭天,医生,1949年全家赴港
母亲宁秀珍,教师
大姐郭瑞玲
丈夫谭士文,籍贯新会,医学博士
长子谭兆宗,会计师
二弟郭盛佳,现居美国,南加州州立工业大学毕业,机械工程师,现为商人、商业顾问
次子谭兆兴,商业地质勘察员
三妹郭妙珍,现居美国,医院行政专员
四妹郭冰如,现居美国,银行业,医院行政专员
籍贯南海西樵的郭瑞玲出生于广州西关(今荔湾区),幼年移居香港,1968年赴美修读教育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教育厅教育顾问,旧金山市政府教育事务联络主任,加州亚太双语教育联会司库,加州州立及市立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加州教育厅双语教师执照委员会委员、加州华人双语教育协会主席兼创办人,旧金山米慎公立中学校长,旧金山双语教育行政主任等职。曾任美国中华总会馆商董,旅美南海福荫堂总理(仅有的一任女总理),旅美三邑总会馆董事;现担任旅美西樵同乡会主席,美国诚助基金会副主席,广东省归国华侨联会顾问等社团职务。
家庭重教无分男女
西樵素有重教传统,但旧时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少有女子学有所成。即使在海外华人里,像郭瑞玲这样取得博士学位的女子仍不多见。
郭瑞玲很清楚地记得年幼时在广州行“开学礼”的情景。那时她和小她几岁的弟弟准备进幼儿园,祖父特意择了个黄道吉日,请来一位私塾的老夫子为姐弟俩行传统的开学礼,先是向孔子所在的北方行礼,然后教姐弟手持毛笔,点上朱砂在纸上书“上大人孔乙己……”,便算是开了笔。家里人煎了一张薄饼摊在椅子上,让姐弟俩坐上去,意为“粘住屁股”,从此永远勤奋、专心读书。郭瑞玲笑言,也许是这个仪式真的起了作用,她长大以后真的非常喜欢读书,还立志投身教育事业,传道授业解惑。
解放初期,郭氏全家移居香港。父亲郭天不幸早逝,母亲宁秀珍靠着教书、做会计的薪水,一人拉扯着一子三女,生活不可谓不艰苦。郭夫人出身西关人家、读过女子学院、知书识礼的,深谙教育的重要性,日子再难熬,也坚持要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在郭夫人的苦心栽培下,四个孩子都成长为栋梁之材。除了郭瑞玲是博士,其他兄弟姐妹都得到MBA学位,分别在商界、医学界有所成就。
郭瑞玲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是全英式书院教育。中学就读于著名的天主教女子学院圣玛利女子中学,学校里全是意大利米兰来的修女,校规十分严格。毕业后进入香港葛量洪师范学院进修一年,接受英式的专业师资训练,取得注册教师资格后,在一家接受港英政府津贴的小学开始了她的执教生涯。由于工作的出色,郭瑞玲不到三年便被提升为校长,成为该校自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女校长。
不做校长做留学生
1968年,郭瑞玲动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也为一圆自己的学位心愿。当时家族的长辈都不支持郭瑞玲深造的决定,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一个未婚女孩,做到校长已经很难得了,衣食无忧,大把前途,多念几个学位回来又有什么用?只有母亲和外婆,都很支持她的选择。
当时,校监建议郭瑞玲去英国留学,可以得到奖学金,减轻经济负担,但学成后需依照规定回港服务五年。但郭瑞玲还是选择到美国去,开始辛苦得多的半工读留学生活。她说对于当时古板僵化的英式教育制度有点厌倦,而美国的自由和活力一直是她所向往的。
当时,美国总统刚刚签署了《新移民法例》,放宽了移民,尤其是华人移民的种种限制。此前,华人只能从事餐馆、洗衣店、邮局等低等工作,留学生就算学有所成,也无法进入美国上流社会,发挥自己的才华。郭瑞玲带着小妹冰如来到了阳光灿烂的加州,可算遇上了一个好时势。
体验自由学风冲击
活泼民主的美式校园文化,对于自小接受严谨古板的英式教育的郭瑞玲来说,不啻一种文化上的冲击。当时香港成人教育还未普及,超过十八二十,就很难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教育。郭瑞玲已经工作过几年,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还以为自己会是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呢。谁知走进教室一看,才知道自己原来还“后生”。
郭瑞玲说,英式教育制度里的老师,非常严厉。记得在师范学校时,有一次在几百人的大讲堂,她和同学闲谈,不觉教授进来,结果被罚站半天,众目睽睽,好不丢脸。自此“深刻教训”之后,她就成为超级乖学生了。来到美国,第一节课,教授一进门,郭瑞玲马上习惯性地起立致敬,却见教授瞪大了眼,奇怪地问:“女士,发生什么事了?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的吗?”
一开始,郭瑞玲对于这样“没大没小”的“随便”学风还是很不习惯。美国的学生们,喜欢围在教授旁边,一边吃薯片、喝咖啡,一边无拘无束地聊天。而那些来自亚洲地区的留学生,则害羞地躲到一边去。初始,郭瑞玲也是“胆小族”的一分子,虽然英语流利,但面对截然不同的新环境,还是有点变成“哑巴”的感觉。经过逐步的摸索、适应,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走进了教授身边的圈子,大胆地加入沟通的行列。融入了新环境的郭瑞玲,发现教授和同学都是出乎意料的友善。有一次,教授很开心地对她说:“郭,你是我第一个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个敢主动和我说话的留学生。
边修学位边写教材
郭瑞玲修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时候,并没有奖学金,只能艰苦地半工半读。幸运的是,当时旧金山联合校区打算试行中英双语教育制度,看中了郭瑞玲曾在香港做校长的经历,邀请她来撰写有关中美文化的教材,所得的酬劳足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用。
郭瑞玲每写一节教材,都要拿到教堂上试讲,让全校老师旁听,提出意见再修改、研讨,直至完美。当时提倡的是多元化教育,教材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方式,比如有一章节是关于中国的中秋节文化,讲到月饼的营养价值——这是营养学,讲到莲子的种植——这是生物学,甚至还可以涉及艺术科目,听中国古曲《彩云追月》,画嫦娥奔月美女图,丰富有趣,无论是华裔还是非华裔学生,学来都津津有味。而对于教材编撰者来说,要求可就非常高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还要实习教学。
工作如此忙碌,郭瑞玲的学业还超常发挥,普通人完成学士课程需四五年,郭只用了三年;两至三年的硕士课程,她也是一年完成。到了博士阶段,郭瑞玲获得了奖学金,一般人五到七年才修完的课程,她用四年就做到了。学习、工作,照顾妹妹,还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现在回首看自己的求学道路,郭瑞玲也不免有点惊讶:自己怎么能把时间安排得如此密不透风呢?
1979年,郭瑞玲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教育界第57位女博士,也是第一个华人女教育博士。三十多年来,郭瑞玲博士不遗余力地在旧金山教育学区拓展双语教育,成绩斐然。她除了培育了大批双语教师及难以数计的学生之外,还完成了20余部相关双语教育的著作,至今仍被全美各学区广泛采用。
□人物
郭瑞玲
美国教育界第57位女博士,是美国主流教育中双语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推动者,多年来在美国公立学校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成绩斐然。
对话
我喜欢别人叫我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喜欢别人称呼您为“博士”而不是“女士”?
郭瑞玲(以下简称“郭”):是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博士学位是我的骄傲。我不希望别人因为我是女性而看低我博士衔头的分量。公众场合,我希望别人能称呼我为“博士”,但私下作为朋友间的交流就无所谓啦,叫我名字也可以的。
记:郭博士,您作为一个华人,在美国教育界工作了那么多年,主要从事哪一方面工作?
郭:我大学未毕业就服务于旧金山联合校区,编撰教授有关中美文化的课程,推广双语教育计划,不论是华裔子弟,还是对中国感兴趣的白人、黑人,都可以在接受美国式的教育学习的同时,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您学成之后经常回国吗?
郭:是的。我和我先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成立了一个“诚助基金会”,80年代开始协助家乡发展医疗事业,现在是资助穷苦学生完成学业。我们没有发起筹款,都是自费资助的。有八个学生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很令人欣慰。我也会经常带美国的教育专家回来义务讲学,举办英语夏令营等活动,促进国内的双语教育。
记:现在南海的不少父母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作为一个早期的留美学生,资深的教育学家,您对这些留学少年有什么提议?
郭:父母有能力让孩子出去发展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可以接触广阔的世界,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自立能力,给孩子机会过上有意义的独立生活。
本文章关键词:弃校,校长,长职,职位,位赴,赴美,美留,留学,学体,体验,验自,自由,由学,学风,风冲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