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福塞尔认为,服装不仅有颜色和质地之分,更有“易读性”,即通常可以通过着装来判断人们的阶层。他举例说:“当贫民阶层欢聚一堂共度闲暇时,绝大多数人会身穿印有各种文字的服装亮相。随着社会等级的升高,低调原则随即开始奏效,文字逐渐消失。中产阶级和中上阶层的服装上,文字被商标或徽记取代,例如一条鳄鱼。循序渐上,当你发现形形色色的标记全部消失了,你就可以得出结论:你已置身于上等阶层的领地,印着‘可口可乐才是正牌’的T恤属于贫民阶层;同样原理,写着‘马拉伯爵夫人’的领带俗不可耐,因此是中产阶级趣味的表现。贫民阶层感觉到有必要穿戴易读服饰,存在若干心理原因,因此他们看上去并不滑稽可笑,反到惹人同情。”他说:“衣着过新,或者过于整洁,也表示你的社会状况不太稳定。上层和中上阶层人们喜欢穿旧衣服,似乎在告诉别人自己的社会地位丢得起传统尊严。他们敢于光着脚穿船型便鞋,目的亦是如此。”
初来美国,我的感受却与保罗·福塞尔不同,我感觉美国人的着装大都与职业有关,阶层的印记并不突出。
美国教授们的着装基本是约定俗成的,他们一般不会穿颜色上下一致的西装,以示与政府官员的区别。桑福德学院的教授们上课时,有穿西装的,也有穿休闲衬衣的。如果穿西装,他们通常也只是上身着西装,下身穿休闲裤,皮鞋也是休闲款式。

与男教授相比,桑福德学院的女教授穿着更讲究一些,穿着最讲究的当属纳塔莉亚·米洛维斯卡亚(Natalia Mirovitskaya)老师,她来自俄罗斯,毕业于著名的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大约五十岁左右,个头高挑,通常是一袭淡色长裙,脖子上还围着围巾。另外一位名叫科琳·克虏伯(Corinne Krupp)的女教授是教经济学的,与纳塔莉亚年龄相当,上课时喜欢板书,穿着较为正统,通常是深色的长裙或套装。

杜克大学的大学生们穿着随意而休闲。大裤头是男生的最爱,即使到了深秋,许多人上身穿着厚厚的外套,下面仍穿着短裤。女生则喜欢穿短裤或者短裙。但大学生们随意而有度,过于前卫和暴露的着装在校园很难看到。



美国政府官员的穿着大都很正式。我们造访的几家政府部门,从联邦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美国贸易委员会,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教育厅、社会保障厅、农业厅,再到杜勒姆市政厅,除了个别例外,接待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都西装革履,穿浅色衬衣,打着领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美国人着装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入。比如,中国人都认美国的名牌、大牌,在Outlet等大型购物中心,中国采购团一拨接一拨。美国人呢?一位华人朋友曾问我:“你猜我身上穿的这件Polo衬衣多少钱买的?”我说:“这可是大牌子,至少七、八十块吧。”他说:“才十块钱,有一次碰上商店打折,就买了,Polo是大牌子,但你知道吗,如果一个美国人从上到下都一身名牌,大家会觉得他很奇怪。”

最近的一次,我对一位在美国生活近二十年的华人胡教授说:“我发现美国人穿着随意,不太讲究,杜克大学的教授都不穿整套的西装。”他说:“对,他们通常穿休闲西装,这种西装卖的时候就不成套。但实际上美国人着装还是十分讲究的,可能因为你们在这里呆的时间短,看不出来。”他指着自己在杜克大学上学的儿子说:“他与美国人混得久了,分得可清楚了。其实,从着装就能一眼看出这个人的背景,他来自什么样的家庭,中产阶级还是上层,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甚至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我后来一想,胡教授说的应该不错。记得一位美国人就曾问过我:“你一眼就能分清大陆人和台湾人吗?”我说:“没问题,我不仅能分清大陆人和台湾人,我还能分清北方人和南方人,以至日本人和韩国人,基本上不会弄错。”她问:“你怎么区分呢?”我告诉她说:“很多方面,比如发音、着装、肢体语言等,不过,对于美国人我就分不清了,我也分不清谁是美国人、谁是加拿大人。”
对于服饰背后隐藏的那些深层的东西,或者说对于一种文化,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的国家,理解她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花时间。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