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留学学生日益增多,在美国职场竞争中进入白热化,尽管技术过硬,好话说尽,但美国就业市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光早已不再。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那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机遇,吸引着不少留美学子的目光,而美国学位的珍罕度也随之降低,一度出现了“回国要趁早”的呼声。
神话破灭 人心思变
三十年来,美国社会经历了经济平稳发展的80年代和克林顿政府的鼎盛时期,但在“9·11”后经济开始下滑,并受战争和金融危机等的拖累,大量企业破产,部分政府资不抵债,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也严重削减,在税费等财政收入来源上却全力增扩。多家公私机构因应经济环境纷纷大幅裁员,不少工薪阶层提心吊胆地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整个就业市场一位难求。
经济的萧条与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打破了完美社会的神话,甚至引发了当地民众的抱怨。移民来美不久的马先生本想继续在纽约从事在中国经营已久的珠宝生意,可是发现此间民众的手头已远不如之前考察时那么宽裕,甚至有不少民众还要靠贱卖首饰度日,他在感慨此番情景令其心寒的同时,也对经济前景表示失望。他认为自己来得很不是时候,因为民众生活富足的情景已经远去,而何时会再次出现,现在还不知道。
在皇后区居住近20年的陈先生,日前对消防当局出警要向当事人收钱的提案表示气愤,认为当局削减公共服务以及为补亏空向民敛财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说,“公校越来越拥挤了,交警只顾拼命开罚单了,现在连民众遇险救命的消防车都要向当事人收钱了,一个政府做事怎么可以这么不体面,简直跟纳税人撕破脸皮了。”
正当美国遭遇数十年来所未有的经济困境时,留学生们的祖国却在过去三十年实现了经济腾飞,各方面人才竞相涌流,中国正以和平崛起的大国姿态走向复兴。
社会经济的困顿广涉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意在此落地生根的留学生更是利益相关,也成为他们的热门话题,某些知名海外华人网络论坛还一度引发“海归”派和“海不归”的争论。
肥鹿难得 英雄气短
尽管中国的发展机遇令人憧憬,但仍有不少中国留学生选择在美求职。大纽约地区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主席朱红文表示,就理工科而言,出于科研经验和社会资本等因素的考虑,大多数硕士以上的留学生都会选择毕业时在美求职。他说,尽管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来自中国的理工科人才仍十分抢手,他们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
朱红文在分析文科留学生就业形势时指出,由于语言、族裔、身份等的相对弱势,以及办理工作签证的繁琐手续和高昂费用,美国雇主往往选择可替代人选,因而中国文科留学生在美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出身传播学博士的纽约市大约克学院退休教授黄哲操说,自己于上世纪70年代求职时,一个大学文科教职应聘者一般只有几人,而自己一度拿到过三个工作offer,但现今的竞争非常激烈,同一个职位的竞争者可能是当年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以致令无数优质才俊只能扼腕慨叹。
一位难求的美国就业市场令不少求职者望而却步,而受到种种身份限制的中国留学生则更是在此间受尽挑战,不免直叫英雄气短。
2010年毕业于纽约某着名私立大学的留学生王女士(化名)是较为坚定的留美发展者,她在取得该校文科硕士学位之前已经开始了在纽约的实习,而且广交社会各界朋友,建立起一定的人际网络。可惜直到毕业为止,这些曾经信誓旦旦帮忙找工作的昔日“高朋”都没有兑现承诺且很多都没了踪影,而实习身份已然到期的她也无法继续合法工作。为了坚持留美发展的理想,她选择在一位生活富余的美国籍男性朋友资助下,到一所二流公立学校攻读另一个硕士学位,并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结交朋友,为将来的就业再作准备。
王女士曾对自己的状况不无感慨,认为自己不但拥有真才实学,而且也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了青春和健康的代价,但留学生的身份和少数族裔的面孔却令很多人对她的付出轻易承诺,随后抿笑而走。
于2009年获得新英格兰地区某知名公立大学文科博士学位的秦女士(化名)一年多来一直挣扎在求职线上。获得学位后,她在实习身份期间不断出现在各大招聘会和面试会上,却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她感慨自己成为用人单位走完程序的牺牲品。她告诉记者,自己参加的很多面试中,用人单位早已有中意人选,自己的辛苦准备和现场演示只不过是他人走完聘用程序实现雇佣合法性的道具。秦女士一度考虑回国发展,在犹豫中她因担心实习身份过期而开始攻读另一文科专业的硕士学位。
留学生在美发展可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色,但由于语言、族裔背景等因素,成为高级管理人才者仍属少数,结果大多数人只能在美享受殷实但平静的生活。
若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留学生可在祖籍国获得社会认同感,而且凸显国际化视野,在职场竞争往往拔得头筹。
如此看来,归与不归只是决心问题。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美国留学预科,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