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的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显示,全国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大多数博士生已成为廉价高级劳动力,导师则是老板。以至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如此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正因此,美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的新书《中
更值得省察的是,虽根据专业需要,美国导师所带的学生几个或十几个不等,但导师无论多忙,除了帮学子编制课业计划、专业设计,都会抽出固定时间与研究生“交谈”。学生比较多的导师,每个月(甚至是每周)安排专门的时间,每次交谈时间少则1小时,多则几个小时。就某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不管问题多么“幼稚可笑”,导师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在美国,导师在录取学生时权力很大,“说话算数”,不像咱们“八个教授也录取不了一个国学‘天才’”。尽管如此,导师们却并不敝帚自珍,而对学子要求甚严,无情淘汰。统计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著名学院,博士的平均毕业年限长达6至10年,淘汰率在20%-30%之间,有的高达40%。既彰显了导师们的铁面无私,又让学生始终保持了一颗儆省的心志,不至于偷天混世,从而确保了教育的质量。与此相比,我国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导指导学生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利益。相反,多招学生却能为个人带来好处。自然是,“多多益善”,却不管质量优劣。近4年来,南开大学博士生淘汰人数占6%至10%不等,已闹得满城风雨,怨声载道。
这也就很好理解,虽然目前中国年发表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有研究者分析认为,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联系起来,中国仅相当于美国的53%。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生产的科技含量不足美国的一半(德国相当于美国比例的127%、法国相当于美国的123%),遑论诺贝尔奖了。其间的巨大差距,就与博士教育的优劣有直接关系。可要改变博士教育“大跃进”的格局,委实亟待制度的创新矫正,比如实行宽进严出,而美国无疑是面明镜。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 出国留学 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