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伦理课上一群中国中学生正在激烈辩论,如果对开的两列火车要相撞,一种情况是上面有自己的亲人,另一种情况是上面有一千名乘客,你会希望哪列火车不相撞?在团队项目活动中,同学们一边向美国老师们展示自己连夜制作的精美的PPT,一边向老师介绍着自己的活动创意
道德伦理课上一群中国中学生正在激烈辩论,如果对开的两列火车要相撞,一种情况是上面有自己的亲人,另一种情况是上面有一千名乘客,你会希望哪列火车不相撞?在团队项目活动中,同学们一边
●与众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活动
人大附中的一间教室内,十几名中国学生围坐成一圈,黑板从左至右画着长长的坐标线,断断续续标注着美国发展的重要年代,历史、文化、军事和地理在这个小小的课堂上交汇贯通。来自哈佛大学的外教站在中间,启发学生们不断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美国历史:从1861年的南北战争、9·11事件,到历史上的几次金融危机和奥巴马的竞选成功。同学们互相提醒和探讨,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而在另一间教室中,来自哈佛大学历史与科学系的大二学生HELLEN YANG正在给中国学生们上道德课。课堂上没有我们常见的说教与大套理论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HELLEN YANG抛出了是否应该捐献肾脏的问题让学生们探讨,接着她又让学生们讨论起如果对开的两列火车要相撞,一种情况是上面有自己的亲人,另一种情况是上面有一千名乘客,你会希望哪列火车不相撞的问题。随着不同观点的出现,她开始引导同学们对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层的探究。笔者注意到,课堂上美方教师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他们更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们如何去思维、判断和思考上。
据了解,像这种“超小型课堂课题教学”是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5年来的常规形式之一,每个课程都有它新鲜奇特的一面。上课的老师都是来自哈佛大学的本科学生,他们经过选拔之后,参照哈佛授课模式,把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和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现给学生,引领他们接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HELLEN YANG告诉笔者,她这次带来的道德课实际上就是她在哈佛上的一门选修课,由于课程内容非常有启发性,所以她就把它搬到了这个活动中。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点菜”,每人都有一张专属自己的课程表。而这张哈佛课程表也与众不同,笔者在上面没有看到我们习惯了的数、理、化等内容,倒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主题,什么贫穷困境、丝绸之路、音乐及全球化、音乐中的数学、人类神经系统之旅、社会企业、探索西方儿童学及童话、从格林童话到迪斯尼、世界未来领袖必知的物理学、为生存而战还是顺其死亡?——生命伦理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天花的历史与未来等等。笔者还旁听了一节有关嘻哈音乐的课程,课上年轻的老师居然手舞足蹈地边演示边和学生交流有关这种音乐形式的问题。
除了精彩的课程内容,峰会还为学生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活动小组,展示文体天赋、发挥特长与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像其中的一项设计比赛就很有新意,它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们通过设计一套可行性方案来改变社会中某一不合理现象,为大众服务。而最后优胜的小组甚至可以得到经费的支持去实现自己的设想。
北京第十五中学高三年级卫星同学和他的伙伴们设计了如何防止插队的创意装置。他告诉笔者,启发他想出这个创意的是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虽然世博会的排队区域都设有防护栏,尽管世博会已经将人性化设计融入很多细节,如有大棚子遮阳、不时地喷出水蒸气来增加空气湿度,但还是有一些游客经不住高温、排队的考验而做出插队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有时出现这种情况后伴随而来的会是谴责、争吵甚至是破口大骂。针对这种情况,卫星就和伙伴们商讨出一个研究性课题,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有趣元素加入到创意中进行优化,希望把大家的注意力从乏味的排队中转移到其他能引发他们兴趣的事情上。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中间的横栏换成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大家在排队时用手随意拨动琴弦,不仅宣扬了中国经典文化,还能够达到娱乐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一些装着水的彩色玻璃瓶串联起来挂在两侧的防护栏上,人们翻越防护栏时瓶中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不仅简单有趣,还能起到阻止插队的效果。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人想走捷径而做出违反规则、不符合道德的行为时,当突然出现声响被大家发现时,当大家的目光会齐刷刷地集中在他身上时,他内心肯定会十分尴尬。这样的装置使得插队的解决方式很和谐,大家不用恶语相加,也能让不守规则的人认识到错误。”卫星同学说。
参与这项比赛的另一个团队代表,人大附中高三年级宋黛霆则向笔者介绍了她们的作品——如何解决乘坐地铁枯燥的问题。她说,现在地铁普遍拥挤,乘客们站着既难受又烦躁,总发生抢位、占座的现象,于是她们就想方设法让大家站着也开心。具体来说,首先要解决身体上的不适。地铁的扶手都在座位前排处和上下门旁边,大家自然会顺着扶手堵在门口,以至于出入不便,同时中间还有很多空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地铁设置资源时应该考虑如何均匀分配扶手,才能更加人性化;其次,解决乘客的心里焦躁问题,如果把地铁的每节车厢都装饰成各种主题,如森林、卡通等风格,再把扶手拉环设计成树枝等效果,就能让大家在一种模拟空间中体味快乐;另外,就像世博会那样,若是在扶手处安上按钮连接照相系统,提供乘客自拍的条件,让他们能够自娱自乐,也会增加乘车的情趣。
●通过活动看中美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据了解,这一主题峰会活动采取的是与哈佛大学本科招生相同的录取机制:学生通过网上自主申请,完成从注册报名到提交材料的各项流程,除了提交个人信息、获奖记录、课外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情况外,还必须完成两篇中英文命题短文。
对此,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主席、哈峰组委会主席Annie Ye表示,峰会的选拔过程几乎是哈佛录取过程的复制版。首先他们要看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课外活动、获奖情况、中英写作文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写作环节,通过学生对命题的思考和诠释,考官可以看出他的兴趣、激情、性格和能力,这和哈佛的要求大同小异。峰会比较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录取人才方面,哈佛也没有死板地硬性规定,它强调的是多元化,也欣赏个性化。哈佛大学的录取条件不拘一格,欢迎各种各样人才,无论是学习优异的、全面发展的,还是有一技之长,只要具备鲜明特点就好,无论在哪方面。只要有所成就就可以,哪怕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改变。同时她也指出,在教育方法上,哈佛大学喜欢超小型的课堂教学,也很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互动。通过这种沟通的过程可以碰撞出思考火花、锻炼思维能力。
谈及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中美教育的差异时,给HELLEN YANG感触最深的就是美国看重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答案,而中国长期的传统教育导致学生总认为非对即错——即寻求标准答案。她说:“哈佛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我在给学生上课时也很注意这一点。我发现中国学生喜欢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而当问及原因时,他们却说不出具体理由,只是强调对错。比如我们讨论卖肾的问题,一个学生就坚持说不能卖,却不能给我合理的解释。于是我就引导他的思维,给他时间去考虑,最后他想出‘身体是无价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这一很有说服力的理由。”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以用对错来衡量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都能使事件出现两个极端,主要是教他们如何思考问题。我觉得在中国可能还缺乏一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课时基本
●到底该如何培养精英人才
参加此次北京峰会的300多名中国高中生,是从全国近2000位报名者中选拔出的优秀学生,堪称“强人集合”,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了哈佛对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
“这次活动的日程安排紧凑,训练强度也很大,一般晚上9点后大家才能结束课程。即便如此,我们还要激情四溢地去做其他功课、讨论至深夜一两点钟,有的同学甚至要熬到三四点钟才休息,然后早上接着爬起来,很兴奋地迎接新的挑战。”人大附中高三年级的宋黛霆同学告诉笔者。她表示,小班教学、发散思维的新教学理念给了她无尽的新鲜感。比如在她选修的体育课上,老师不仅局限于体育这一知识点,而是把它扩张到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从棒球到2010世界杯,从国际关系到合作利益,这种授课方式非常开拓大家的眼界,激发思考。
对外经贸大学的新生彭楸洋同学则认为活动给了她极大的帮助,因为每堂课的学习气氛都很轻松,大家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热烈地讨论,老师不会给出任何标准答案去禁锢同学的思维,这种开放的教育方法让她感到很有趣。同时,通过与各地优秀学生的交流、组队合作、参与比赛,她锻炼了自己的团队能力、策划能力和沟通能力。
谈及参与此次活动所带来的启发,北京第十五中学高三年级卫星同学表示,峰会让他交到了朋友,同时为未来奠定了基础,如峰会老师们会告诉同学在选拔标准上,哈佛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特长,而不仅是SAT成绩的高低,更强调性格和个性的养成,因此如何展现个性化、挖掘闪光点是值得他今后思考的问题。
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主席、哈峰组委会主席Annie Ye指出,此次峰会将哈佛“学术能力、领袖气质、公民意识、创业精神”的 教育理念贯穿始末。首先,由于哈佛是一个教育机构,所以学术能力是不可少的;其次,领袖才能是决定人生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哈佛需要有领导力的人才,比如建立学生会或某个社团,这样可以看出学生的领导水平、团队精神,同时折射出他的个人素质、能力和梦想等;再次是强调主动的精神,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和工作;要有创新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馈社会。
无论一个学生多么才华横溢,如果他无法回馈社会,那就是无用之人。哈佛大学鼓励学生毕业后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甚至为全人类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也是哈佛大学的核心和灵魂。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 出国留学 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