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是国内为数不多向公众开放的大学图书馆。11月21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来大学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也有望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作为重要公共资源的图书馆对公民教育责无旁贷,但目前的大学图书馆资源紧缺,一般公共图书馆建设有待加强,相权之下,图书馆如何在公民社会建设中更好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刚,并特约美国、法国、加拿大的作者撰述在所在国家图书馆的亲身体验
正方观点:让市民“十分钟路程一座图书馆”
朱健刚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即便阅读已经进入了在线时代,图书馆还是应该大量存在。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在图书馆里阅读,有助于形成社区凝聚力,有助于人们面对面地交流。图书馆有三大作用,一是知识学习、二是交流空间、三是价值观的体现。公民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是公民,图书馆正是将社区居民培育成有公共精神、有理性、有权责意识的公民的好地方。
大学图书馆开放肯定是好事,特别是那些有条件开放的大学图书馆。我们习惯了将公共物品私有化,比如大学图书馆就常被看做是大学的私有财产。不过实际上,也的确是大学在承担图书馆的采购、维护、管理等等的支出,即便是有条件开放,也应该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才能鼓励、刺激更多的大学,让他们自愿开放自己的图书馆给社会公众。
与其要求大学开放图书馆,不如政府投资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让市民在步行十分钟的距离内就能拥有一座图书馆。如果真的实现,你能想象广州将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吗?这里将遍布小型而精致,各有特色的图书馆;每一个图书馆的书籍都为当地社区居民量身订做,满足他们特有的阅读需求。到那时,这将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
一位美国教授曾告诉我,在美国的飞机、地铁上,70%的美国人不是在玩手机、看报纸,而是在阅读图书。这些图书绝大多数不是他们购买的,因为书的价格很贵,都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古人说“书非借而不能读”。其实每一个人不需要拥有太多图书,图书如果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通过图书馆借阅这种形式被合理配置共享,是最好的。
明年,我和我的同事将启动一项研究,专门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和人们的阅读需求,并为梦想中的“十分钟路程一座图书馆”的计划做规划准备。
人们需要图书馆这样的公共空间,政府也应该投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建设不一定是要出钱,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来引导人们用慈善的途径来建设小型的公共社区图书馆。比如,对于捐建的人给予命名权,我相信会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反方观点:图书馆开放不能搞“一刀切”
葛剑雄 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很多专家、学者、退休教师、媒体或者其他需要我们图书馆资源进行工作或者研究的,我们一直都是配合的态度。只要提出申请,凭有效证件,就可出入大学图书馆,馆内图书甚至是部分相当珍贵的善本也都是可阅览可影印,全部免费,这其实就是一种开放。
坚决反对把大学图书馆全盘变成公共图书馆。从硬件上,大学图书馆就不具备向公众开放的条件。首先,在最初设计时,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就是以满足大学生、大学教育采购的,不可能涵盖从少到老所有人群的阅读需要;很多参考书、研究类的图书基本只有一两本,如果公众借走了,那学生的学习需要怎么满足?其次,大学图书馆的座位设置有限。随着大学的扩招,现有的座位到期末考试时,都是爆满的,很多学生要提前来“霸位子”,更不用提向公众开放了;再次,从管理上,大学图书馆达不到公共图书馆对消防、安保、医疗救护等方面的要求,如果公众在大学图书馆发生意外,谁来负责?一般人认为大学生已经算是高素质人才了,但是在大学图书馆,剪书、偷书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如果向公众开放,在管理上,现有的水平根本无法应付。
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限制、有条件地开放;而不是搞“一刀切”运动。对于附近没有公共图书馆,居民又有强烈阅读需要的社区,可以考虑适当开放大学图书馆;部分公众对一些书籍有特殊需要的,也应该面向这种需求开放大学图书馆,但不是说一个行政命令,大学图书馆就完全向所有的社会人士开放了。看报纸、看杂志,完全可以去社区图书馆,或者街道的活动中心,有什么必要都挤进大学的图书馆?这种开放也是不现实的。
在真正缺少社区图书馆的地方,高校可以和社区进行共建。而真正想通过阅读来提高公民素质、完善公民教育,还是要政府多投入、多想办法,加强社区图书馆的布点,或者通过买断图书版权,开放免费的网络阅读来实现。
美国图书馆: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
宋明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卫斯理学院]
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五年,最熟悉的是巴特勒图书馆,它是哥大的几十个图书馆中最大的一个,藏有900多万本书,中心书架从地底直耸到楼顶,相当于有十二层楼那么高,有人说是世界上最大的书架。对于刚从国内来的我而言,这个图书馆提供的,是美好丰富无限充沛到足以令人窒息的盛宴。我还记得刚拿到借书证时,冲进书库,看到自己心爱的那些作家们齐全的作品系列,三步一徘徊,流连忘返,难以取舍,最后只得随手抓了几本本雅明、福柯、艾柯之类。排队走出书库,眼睁睁看着盖上六个月以后的归还日期,而且被告知除非有人也登记等待要借同一本书,可续借九十九次。顿时又贪婪地问了句,有没有借阅数目上限。回答是,没有。
此后,从惊艳到习以为常,从纽约到剑桥,从哥伦比亚的巴特勒图书馆到哈佛的怀德纳图书馆,从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图书馆纽约市立图书馆,到庞大无比的跨城市的麻省东部公立图书馆系统,我逐渐发现借书确实变成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不买书,我想自己大概也可以活下去,要读的书,总归能通过图书馆找到。
后来我读安那其主义的历史,大概了解到西方图书馆变成一种开放的教育服务机构,是在工业革命后期,而在现代图书馆的兴起过程中,彼时在英法等国流行的安那其主义是一种主导性的理念。把图书馆变成自由、免费的机构,向每一个爱书的人开放,图书馆的借阅原则建立在需要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在书的世界里,人人都是平等的公民。这一风气流传至今,所以在今天,如果你来到美国,在任何一地只需凭证件和一个地址证明,无需押金,就可在公立图书馆开户,立即开始借阅。
有一位从北大来的着名学者曾对我说,他的许多关于文学史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巴黎、伦敦或哈佛的图书馆里最初找到线索,原因是,在这些图书馆里,任何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书是可以直接触摸的,而所谓“善本书”也从不束之高阁,拒人于千里之外。图书馆之于读书人的关系,最重要的当是友善和信任。
就在两天以前,我无意中来到剑桥市东部说葡萄牙语的巴西人社区里的一间小小的公立图书馆。取到原来预定的东西之后,忍不住停步在那一架架葡萄牙语的书籍面前,寻找自己熟悉的名字,佩索阿,萨拉马戈,我当然是不懂葡萄牙语的,但我懂得,这间图书馆的存在,对于这个社区的异乡人来说,该有多么美好的意义。我赞叹这样一间明亮、洁净的图书馆,在图书馆员的笑意的目光里,走到英文书架前,借了一本新出版的艾柯小说《布拉格公墓》的英译本。
世界十大图书馆
1、美国国会图书馆(2600万册)华盛顿
建于1800年,保存各类收藏近1亿2千1百万项,拥有2.1亿册/件藏书。
2、俄罗斯国立图书馆(1760万册)莫斯科
欧洲第一大图书馆,藏书总量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该馆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
3、中国国家图书馆(1590万册)北京
1987年落成,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
4、俄罗斯国家图书馆(1362万册)圣彼得堡
享有接受1册俄罗斯联邦每种印刷品的权利,是俄罗斯图书馆学、目录学以及图书学研究领域的中心。
5、大英图书馆(1300万册)伦敦
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于1973年7月1日建立,由前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外借科技图书馆以及英国全国书目出版社等单位所组成。
6、哈佛大学图书馆(1100万册)马萨诸塞
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7、法国国家图书馆(1100万册)巴黎
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8、莱比锡图书馆(属于德意志国家图书馆)(900万册)莱比锡
非借阅图书馆,承担着从1913年以来所有德语出版书籍的保藏工作,还负责制定德国国家书目。
9、日本国会图书馆(727万册)东京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有两个源流。一是设立于1890年、隶属于旧宪法下帝国议会的贵族院众议院图书馆,另一则是设立于1872年、隶属于文部省的帝国图书馆。
10、法兰克福图书馆(属于德意志国家图书馆)(700万册)法兰克福
非借阅图书馆,承担着从1913年以来所有德语出版书籍的保藏工作,还负责制定德国国家书目。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 留学预科 出国留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