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新说,他当时就是按照网上成功前辈的资料和心理来准备的,父母一签被拒之后,他等到毕业的那一学期,从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开出了以哥伦比亚大学名义邀请父母来美参加毕业典礼的邀请信,结果又因他是独生子女,被移民官认为其父母有移民倾向,只给了他父亲签证。
裴新不同意父亲自己来。“毕业典礼是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我一定要让父母亲都能见证”,结果裴新的母亲第三次签证才终于成功。
可是,裴新新婚的妻子又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因为当时在国内时间仓促,两人没有能够举行婚礼,而没有婚礼的照片使签证官对其婚姻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第一次签证的时候,裴新是学生身份,太太签F2,
也许是觉得夫妻签证一般没有问题,裴新没有太在意。被拒之后,他让太太签旅游签证,自己到唐人街的寺庙里去许愿,求神明保佑夫妻团聚,依然没有能够成功。第三次,裴新在纽约已经找到了工作,妻子再去签的时候,因为非常紧张,很多资料都未能呈给签证官看。签证官仍然没有给签证,但是也没有据签,要求裴新回国一同陪签。
“签证过不过,和你怎么准备根本没关系,全凭签证官的一时好恶,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明明是夫妻,他偏要怀疑你婚姻的真实性, 你有什么办法。”不过,裴新觉得自己不是运气最差的,“我知道一对夫妻签了十几次都没有过,以签证为其毕生事业,怎么办,谁让那么多中国人要来美国呢?”
裴新觉得这是自己的选择,没有人非让你留在美国,是自己选择在美国的生活,这也是你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自由国度的不自由人群
和裴新一样,现在波士顿塔夫茨大学供职的田学军也深受签证所累。从北京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田学军五年前来美读生物的博士后,五年中,在学术领域和事业方面都取得相当的进展,但是五年中他也未能与家人团聚。2002年的11月和12月,田学军的母亲两次由哥哥陪同从山东坐火车到北京签证,均被拒。其中有一次被拒的理由是因为说田的母亲没有女儿,所以有移民倾向。
“我觉得对老人有一种内疚感,” 田学军对多维记者说,“这么长久的与家人分别是不正常的,缺了一种感觉,情绪有时候会非常低落, 也会分出很多的时间来考虑这个问题,对工作影响蛮大的。
”
家人不能团聚不只是因为父母获得签证不易,回国探亲对新移民们如此之难也是基于很多现实的考虑。
“这是在长远感觉和现实无奈之间的冲突,”田学军说周围的朋友同事四,五年回去一趟都是很正常的,其实不是有人限制你回去,而且会去之后据签的几率也不是非常高,但是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有100%的保证,比如拿到回美纸才会回去,这样回国就变成了只有1%的可能性。田学军决定2005年的1月回去探亲,也是因为他于近期申请到了回美纸,不再担心回来时的签证问题。
“因为你在国外得到的机会不敢冒险去试,”田说,“如果你万一失败,你就会很狼狈,实际上生活中可以选择的机会是很小的。”
这是新移民生活的创伤,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之一,很难说什么叫值得,什么叫不值得。对于搞科研的他来说,来美国之后事业的发展还是远胜于国内。如果天天在国内,亲人虽然可以随时团聚,但又没有这样发展的机会。
“这是鱼和熊掌的问题,你总是要舍弃一些东西的,也许在国内付出的是另一种代价,在美国亲情的缺失会更明显,这也是自己平衡的结果,” 田学军说,“你在这里得到一些成功,失去一些亲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成功和必需忍受的东西。”
谈到新移民在美国这个自由社会所受的种种羁绊,田深有感触地说,“自由两个字对外国人来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外国人在这里是受歧视的,是最不自由的国家。美国的种种优势对于外国人来讲就像一种诱惑,而当接受这种难以抗拒的诱惑的时候,你就在同时带上了枷锁,成为最不自由的人。”
田认为留学生不管是回国发展,还是继续留在美国奋斗,内心深处都经过斗争和摇摆,是退到谷底的艰难挣扎,然后为自己的行为作出某种牵强的解释。
“这是一个非常摇摆不定的群体。”田感慨地说。
为了得到签证甘愿隐忍
而对于无数的父母来说,骨肉团聚也需要他们为之付出许多不得已的苦衷。
在离纽约很近的新泽西州小镇哈里森,有很多在纽约工作的华人在此聚居,从大陆来探亲的父母也都在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找到了新的朋友和共同的话题。
这些父母当中有一次,两次,三次签过的,谈起签证的艰难,一对在北京签了两次来探望女儿的老夫妇说,签证等候的时间太长,签证大厅人山人海,整个签证过程没有地方能够坐下来休息一下,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上实在是难以承受。
而且签证的手续太繁琐,安检时要经过三道岗接受检查,连腰带都要解了。
“为什么要这么繁琐的安检,签不签是你的事,可是搞得象审贼一样。”老先生说。更让这对老人感到不舒服的是911之后,到美签证时必须打指模。
“按手印和过去的签字画押一样,我又不是特务,这样做是有点受侮辱的感觉。”老夫妇说。
这位老先生军人出身,在国内一直都是作某公司的党委书记。签证之前,女儿叮嘱一定不能把这些经历填到表上,结果党委书记变成了经理,而军人的经历就抹去了。老人当时非常不乐意,问女儿为什么不能填,女儿的解释是中美两国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我们的荣誉在美国是不光彩和危险的成分。
“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参军也是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如今都要隐瞒,其实也是对我自己过去的不肯定。”不过,为了探望女儿,老先生也只好不如实反映情况了。
“你有什么办法,怕他(签证官)不给签嘛。”已经见到女儿的老先生无奈地笑着说。
那有没有想到让女儿回去呢?“那可不行,”老太太摆着手说,“孩子出来也都是学知识,见世界,你要发展,要有事业,在美国前途还是好一点,对下一代的教育也好。再说回去也不是马上能找到工作,薪水也不会很高。回去如果她签不回来,怎么办?”
看来,如果签证签不过,这对老夫妇宁愿继续骨肉分离,也不愿意女儿回国探亲。
“其实父母是最想孩子回家团聚的,”田学军说,“这是当事人不愿意冒回国风险的综合表现,家中的父母也都知道形势紧,甘愿隐忍,这也显示了父母的伟大吧。其实冒险的机率有多大,谁都不清楚。”
就在这种谁也不确定的压力之下,很多人就在美国蹉跎下去,亲人离散,直把他乡做故乡了。
留下的诱惑和回不来的豪情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美国一位在北京的资深签证官说,每年每七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去美国不会来。
美国防部的签证官员也告诉多维记者,“美国人到中国肯定会回来,而有太多的中国人到美国不回去,我们在发放签证的时候必须能够确保你能够在签证到期后回去。”
对于大部分来探亲的中国父母来说,来美国后语言不通,购物交通都极为不便,也没有美国的医疗保险,来美只是为了观光及与子女团聚,享受一段时间的天伦之乐。
但是也确实有些父母为了能够为子女带孩子,或者因为在国内生活的不愉快想与子女长期相守,就逾期不归。
一位独生女的母亲来为女儿带孩子,一年之后就留了下来。她说,“反正我下回不再来美国算了,女儿现在太需要帮助了。”
还有来美的父母,惊异于美国劳动力价格的昂贵,执意去为华人家庭带孩子,当保姆,其实来美探亲的旅行签证是不允许在美打工的。
纽约一对博士后夫妇雇佣了一位探亲的老太太照顾其一岁半的女儿,每月薪水是950美元,相当于国内人民币8000多元,对于退休的老人,一年干下来,80,000多人民币超过了一生的积蓄,这样的诱惑对于收入不高的老人们是很难拒绝。这位老太太目前签证日期已过,但争得其女儿的同意留了下了,准备再多干一段时间再回国。
“这种事情太多了,”裴新说,“其实探亲的父母还是少数,因为他们总是要回去的,而那些拿到旅游,商务签证人留下来的更多。”
裴新抱怨,他真实的婚姻被怀疑也是因为中国人在签证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假冒和违法的行为。
裴新已经于2005年的1月1日回国,他要和分离一年半的妻子举行隆重的婚礼然后一起于1月14日到上海签证。
“其实我当时是由很多美好的打算的,想让我太太来美国后举行西式的婚礼,可是就是因为没有婚礼的照片,居然成这样的局面。我想我们的痛苦美国的孩子是无法理解的,自由世界国家的人也是无法理解的,我们是中国人所以必须面对这样的命运和痛苦。”裴新感慨万端地说。
“我已经作好了签不成就留在国内的准备,”裴新在临行的前一天告诉多维记者,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国签,签证,证,,,是,是诱,诱惑,惑,,,也,也是,是枷,枷锁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