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放大了中国孩子的毛病吗
在国外,中国的孩子会有一些令人皱眉头的行为:有一些中国的孩子,在国外的寄宿家庭里,会因为没有给他提供某一牌子的酸奶而不高兴;会因为打不开房间而万里迢迢打电话给妈妈;会在迷路时打国际长途向妈妈哭诉,其实他的身上就有一张详细说明他的住址、学校、老师联络电话的卡片。有的孩子出国会带全球通,有事没事都要给家里打电话,根本不在乎一分钟要花多少钱,因为他知道“爸爸有的是钱”,有的孩子仅这一项开销就要五六千元钱。
还有的孩子会要求有自己独立的卧室,在寄宿家庭里不洗衣、不叠被子。Rose Lee说,这些行为不能被当地的寄宿家庭所接受,因为按照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我可以为你提供干净的床和食物,但不是你的佣人,这些身体力行的事情要自己动手。
“其实没有不受欢迎的孩子,这些孩子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是因为一些家长盲目溺爱的结果。”一位儿童教育学者分析说,“中国的家长对孩子关心得过多,埋葬了孩子独立生活的潜能”。
一些家长的偏见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有的家长会因为接待寄宿的不是白人家庭,冲进学校办公室发脾气,尽管接待老师告诉他接待家庭是讲英语的,尽管不是白人但是英籍,对方依然不能接受。
其实,更多的孩子还是很受欢迎的。给Rose Lee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的孩子组织纪律性较强,不论是在博物馆还是在迪斯尼乐园,只要告诉他集合的时间,他一定会准时出现。一些中国孩子爱动脑筋,会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靠地图找到目的地,方向感很强,能很快熟悉周围环境。
游学等于“学习+旅游”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的孩子多往英美等发达国家游学,而国外孩子游学目的国多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学生的游学多是以一个团队为单位,而国外孩子的游学多是个体行为;中国的家长多希望游学“学”多于“游”,而国外的家长更注重游学形式之外的收获,游学不是简单的“学习+旅游”。
Rose Lee说,前3天会是游学的孩子比较痛苦的时间,因为语言、时差、饮食、远离熟悉的环境等原因,会感到生活上不适应。多数的孩子还是会很快适应环境,并找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曾经有过一个10岁的山东男孩,普通话说得都不是很标准,英语更是少得可怜,在国外,人家喊他的英文名字十几遍他都没有反应,因为他的语感几乎等于零。在英国的第2周开始,竟也能和寄宿家庭的主人慢慢地聊天了。
游学不仅带给孩子们“学”的收获,也会给家长带来意外的惊喜。英国是个讲究餐桌礼仪的国家,一些刚来的孩子会站起来去拿食物,会在用餐时打打闹闹,会在吃东西时发出声音。这时,寄宿家庭的爸爸妈妈会及时提醒他们应该怎样做。有个男孩的爸爸曾对Rose Lee说,在家时,孩子吃完饭时用手背一抹就算完事了,怎么教也不行。出国游学回来,爸爸惊喜地发现孩子吃完饭时会用餐巾纸左按一下嘴角,右按一下嘴角,中间再按一下,然后轻轻地放下,真的有几分绅士风度呢。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几个一同游学的孩子,在国外学会了与人不小心相撞时要礼貌地说声“对不起”。在回国的机场里,一个男孩在不小心撞到别人时,依旧有礼貌地说了一声“对不起”,他身边的伙伴提醒他说:“不用讲‘对不起’了,马上就回国了。”看来,游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国外的“游”,更重要的是在国内的“学”以及“学”的环境。
链接
“游学”,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游学本意是指在校学生学习期间,为了配合课堂及书本所学,弥补其不足而开展的以丰富知识、增长见闻、扩大视野、培养素质、增进交流以及学科实践等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主要对象为大中专学生和中学生,重点突出“学”,一般以某一专题为目标,或考察风俗文化,或了解一门学科,或学习一种语言,或参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它要求参加者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活动完毕要写出心得体会。在旅游内容、线路设计上,围绕学习内容来组织,突出专业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旅游中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收获也比传统的夏令营更大。在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出游的修学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章关键词:万里,里游,游学,学学,学到,到了,了什,什么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