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学生才没有那么傻,阳光充足的时候,大学集中的布鲁姆茨伯里区所有的草坪,比如罗素广场、麦克伦伯府广场、戈登广场,总会聚集大量学生。简单的装备是几本书,或一个笔记夹。明显打算长期享受室外时光的,会拿上书包、铺开大野餐巾。不怕冷的女生会穿出比基尼,一边看着分子生物学,一边企图在天然日晒妆上也要先人一步。市中心来来往往各色的游客,此时只是学习大军的点缀罢了。
有趣的是,即便已是临时抱佛脚,拿小卡片背知识点的人很少,你会看到很多学生仍端着厚厚的大部头,或者对一张繁复的分支图愣半天。这大概和英国流行的考试形式有关。比如绝大部分文科及部分理科考试,选择填空基本看不到,一般试卷就是一页纸,10来个论述题,自选2至3个在两三个小时内进行回答,貌似简单,但每一道题都要密密麻麻地阐述六七页答题纸才能通过呢。
这种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一领域提纲挈领掌握的考试方式即便在欧美也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才逐步形成的,其源自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发现,即基构理论。简单说,就是人对外物的认知不是通过一砖一瓦式的累积,而是通过一个或多个熟悉的基本(思维)框架,把现实世界的信息编织在一起掌握理解的。这个理论后因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爵士的进一步研究推广到教育界。
有个美国学者做了这么个比喻:数字7是短期记忆的门槛,新手和专家(或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就在于,新手解决问题只能运筹7个数据,而专家不仅善于利用思维框架,并且可能同时驾驭几个框架模式,则可以运筹7组数据。这样说起来,教育的目的当然不是给知识点,而是训练建立信息关联的本事。所以学生都知道,考试论述题如果六七页纸能把某一个问题讲清楚,那一定是个B。想拿高分,至少要联系这个问题和所在章节的内容。而A只会给不仅把问题说清楚,还能明确指出其与课程上相关两三个章节的相互关系的。
又到一年考试时,如果面对各科巨大的信息量,大脑感到超负荷的话,也许还有个信息能让大家有些许欣慰:其实基构理论起源于对健忘综合症患者的研究,即便在考场上忽然记忆一片空白,没事,仍然可以依据思维框架“顺藤摸瓜”。
本文章关键词:英国留学预科 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