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见到过去导师,他第一句话就说,你们是我当初的牺牲品。话锋坦诚依旧,常常来个措手不及。其实也没有,导师当年海归,风华正茂,硬生生地往潜规则上撞,在学术界搞得风生水起,对学生训练也是大刀阔斧。做学生的感受,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想自己即使是炮灰,也算第一柱香,无所谓啦。
有趣的是,自己过去的英国同事,时隔十年,也到了同样的单位。昨天还是坐在英国中餐馆里讨论哪串羊肉串烤得好,见面时却已经带上了二三个人,配上三五条“枪”,开个实验室当博导。在办公室里,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回到了自己硕士岁月。
他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导师对你说,你要想清楚自己以后干什么。我基本上没什么感觉。但是,你对今天的学生说,就是本科二年级的,他们都会在脑子里想一想,对自己以后的规划,很清楚。学生不好带!
说实话,这是我回国第一个“文化震撼”。我和朋友一样,二十出头时候真的不清楚干什么。考研,在当年似乎是走投无路的选择。我读书时候,常莫名奇妙地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出国,却不知道GRE,托福是干什么的。第一次路过新东方,大吃一惊,居然离北大这么近。这大概是我来英国的原因,这里要雅思就好了。
本科最后一个夏天,投了几份工作,在简历上写道“自诩不器之材,不妨入世一用”,与我同好的朋友写的是,“精通拳棒,三五人不得近身”,其实他找仅仅是报社的编辑,而不是保安城管。这次回国,我又碰到了这位好友,没有再提这段往事,却依然能够感到彼此身上不靠谱气息。
回到干什么的问题。当年导师带我们也是疑惑,也许他期待我们人人投奔门下,是装配了为学术献身的专业主义思想,英译professionalism,结果我们所有的只是在实验室上网熬夜的华为精神。这种差异有点让他受过英式教育的理念,难以理解和忍受。相反,我们不明白拼命发文章的意义所在,怀疑这是不是茴香豆的那个草字头“回”字又一个写法。
当年在导师门下读书的情形再次浮现,还有自己近乎荒唐的本科时代。没有朋友的这句感慨,我一直以为我们年轻时代的迷惘,会代代相传,跨越了70后,80后,90后的代沟,成为我们大学时代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显然,我们被后来者抛弃了,也许被鄙视了。一个没有头脑的年轻时代,怎么能配得上我们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呢?所以活该三十出头,还在英国苦苦挣扎。从另外一点来看,大陆学生对自己的规划,让我感到了一丝熟悉。在英国高校中,我一直很欣赏他们的就业指导服务,虽然在国内大学也有类似机构,但是在服务水平和专业程度来说,英国要成熟很多。
在我找工作的日子里,我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得到很多帮助,比如一个行业的工作坊式(workshop)介绍、如何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问题等等。我甚至想有一天把这样的模式,介绍给中国大学。说实话,我想起自己过去的职业训练,真的是一场空白,正是那样的浑浑噩噩,使得我们对社会认识停留在高中阶段,把大学当成了永远的家。是这样子吧?听起来有些伤感,还带着自我否定的无耻。
如果有时间,我想看看英国大学职业服务是怎么开始发展的。我猜想,英国也许曾经历了一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使得他们意识到职业服务和教育的重要,才大力发展这块。这仅仅是一个猜想,如果你知道,可以告诉我。
在一次家宴上,我碰到了正在读大三的表弟。故事留在以后再说,内心里感慨是,今天中国大学生遭遇史无前例的就业压力,他们变得惊人的早熟。面对他们,如果大学和教育部还在鼓噪“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空话,不提供足够的服务,那是在报销一代人的青春,虽然他们看起来比我们成熟一点,其实一样,对这个社会也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预科 英国留学预科 澳洲留学预科 加拿大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