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北京来的嘻哈男孩》通过声音和影像记录了中国男孩在英国进行音乐创作的真实故事。短篇开头这样的文字让人印象深刻:摄影机是我们的眼睛 —— 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用光影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真实记录海外华人的心路历程。这句话正是这则纪录片的导演——北京女孩张鹤馨的内心独白。
张鹤馨的父亲从事记者行业多年,受父亲影响,鹤馨自幼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大学本科选择就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电影电视编导专业。
英国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鹤馨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各方面的兴趣,慢慢发现,原来性格偏于感性的自己更为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纪录片正是反映人物内心的极好形式,因此把纪录片作为自己的学业主攻方向。
鹤馨觉得纪录片是介于新闻和电影之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能够保留真实的东西,同时又能够用光影、用艺术的手段去把它处理得更有美感上的享受,个人发挥的空间比较大;但如果是做新闻,个人局限的东西比较多,她希望自己在艺术创作上更为自由。
面对挑战
对于纪录片,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定义: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表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
在影视界,虽然纪录片已经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但是和投资动辄上千万、过亿元的商业大片比起来,纪录片的投资仍然相对匮乏。而普通受众对纪录片的了解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选择在这一领域发展,似乎需要很大的勇气。
张鹤馨说,首先,在中国普通百姓对于纪录片还比较陌生,受众了解的更多的是新闻片、专题片,但是纪录片是什么?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其次,国家对于这些片子的发行也没有给予很大的支持,所以常常纪录片导演用自己的经费、花自己的时间,拍了一个东西之后可能真的只是拍给自己的。既然你没有话语权、你的东西没有人看、那么你所做的就是没有意义的。虽然现在面临的困难很多,我相信无论是百姓的关注度也好、还是国内的大气候也好,都在不断改善。
作为片子的灵魂,导演在纪录片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开始尝试拍片子的时候,鹤馨总觉得自己是个小女孩,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担心不能真正体会采访对象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在实践中鹤馨逐渐找到了自信。
张鹤馨说,我觉得人性有很多共通的东西,一旦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每个人都能看懂。我希望我拍出的片子无论什么阶级、什么文化的人都能够去明白一些共性的东西。因为我是在英国留学,所以我会把重心放在在英国的华人身上,因为跟他们在一起有一种认同感,太希望把他们的故事给讲出来,去真正倾听他们。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其实在整个拍摄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见证人,导演是用摄影机在那里把当时发生的情况、把这个人讲述的东西,就完整的、真实的反映出来。
寻找机会
今年10月,鹤馨已经完成了三年的本科学习,在选择未来职业定位的时候,鹤馨觉得比较理想的是能够找到一些跨国制作公司对中国感兴趣的某个话题去拍摄,这样在资金方面比较充裕。
但是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前景,鹤馨认为能够在英国坚持下来就有收获:相信很多人都会考虑到读完书是要留下来还是要回国发展,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去多了解这边的运作模式。要把心先沉下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挖掘一些属于自己的潜在的东西,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机会的到来。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预科 英国留学预科 澳洲留学预科 加拿大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