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请来三位工作人员做我的嘉宾,仍然让我有些吃惊。一聊之下得知,三位嘉宾可以算得上是老、中、青三代出国留学人员的代表,这个发现让我非常释怀。
其实把周成刚和曹怡新比作“老、中代”出国留学生,并不十分恰当。两人都是九十年代出国,选择的都是澳大利亚,只不过周老师回国比较早,而怡新是几个月前才在北京安顿下来;前者现在是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的常务副总裁,后者负责澳洲、新西兰的出国留学事务。
嘉宾喻珏是留美硕士,几年前已经获得了中国一所大学的硕士学位,工作两年后选择出国深造,现在在新东方帮助有着和她当年一样梦想的人圆梦——申请赴美读研究生。
三位嘉宾,他们年龄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走过的出国留学道路也不相同,请他们聊一聊各自回国发展的前因后果、中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他们的访谈给我带来不少启示,相信这些经验对留学生也会很有益处。
“海归”的定位
周老师有一句话总结得很精辟:刚回来的时候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所以自我定位无比重要。
对在澳大利亚生活了十几年的怡新来说,这是她回到中国开始寻找工作初期的真实写照。她说刚回国时对中国整体形势的把握不是很清楚,对整个求职市场的了解基本上是空白的。那时候她有很多设想,也把自己放的位置比较高,但是综合考虑以后,她觉得可能更适合做服务性的行业,尤其是跟澳大利亚或新西兰有关的服务性行业,因为她对那里的生活工作状况更了解,比起其他人来说更占优势。
怡新本科学的是中文,在澳洲读的是媒体,我问她这些学历背景和她在新东方落脚是否有什么必然联系?
怡新的回答值得留学生借鉴,“不管你转成什么行业,这都跟你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关。当你自己的内功到了一定程度,当形势需要的时候,其实你转什么都可以。无论你转什么,你一定要转成在你就业的国家你占优势的领域。我学的是新闻,但现在我做中介服务和咨询工作,我觉得“海归”在这样的服务工作领域就占有优势。既然我在这方面有我的优势,为什么不可以转呢?”
就业的考虑
喻珏在国内本科学的是教育,硕士读中国古典文学,但是出国后选的是公共管理。她说她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时候决定要出国的,但是读什么呢?本来想去美国学东亚研究,但她觉得东亚研究这条路太长了,可能仅凭爱好不足以支撑自己把这条路走完,所以就想读一个和原有的工作相关的专业,所以最终的专业改为公共管理。
在美国读书期间,她所学的专业包括一门课叫特殊教育,学生们要去义务帮助残障儿童读书生活。喻珏说在这个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其实很愿意和年龄小的人交流,哪怕是小朋友。能够在留学期间发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这是喻珏的意外收获。
周老师的经历更能够说明问题:大学里读的是英语专业,在澳大利亚学的是大众传媒,毕业后先考入BBC工作,此后又回国加入新东方。其中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十年的大学老师让他具备了教育背景,研究生和BBC的经历让他拥有海外经验,当过记者又具备文字功底。
他说,他能够把过去的经验积累在一起,让这些变成他的强项和他日后发展的方向,“职业的道路不止一条,但走到最后都是一个终点。”这是周老师的总结。
的确,选择专业是令很多年轻学子抓头的事,不过周老师、怡新和喻珏的讲述应该可以给陷入困境的人一点启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很重要,这是能够让自己在一条路上走下去的动力,能够帮助自己把潜力发挥出来。
另外,过去的种种经验是能够积累起来的。无论是周老师的当教师经历、怡新的中文功底还是喻珏的古典文学背景,都和他们从事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很多技能都是可以在不同领域通用的,比如与人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在新的环境中不断调整、适应的能力。
近些年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多,有关“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也不断出现。怡新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我觉得‘海归’不应该变成‘海待’,而是应该变成‘海鸥’。不管你回国还是返回到留学所在国家,你应该成为一只海鸥,在这两个国家之间自由翱翔,这才是出国留学的最终前景。关键是看你能否顺应变化,能否把自己的潜力和综合素质结合在一起,找到你自己优势和发展空间,把你自己定在最适合的位置上。”
本文章关键词:英国留学 出国留学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