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问题专家张勇进教授接受BBC记者采访
最近英国下议院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英格兰的大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松,而学生的素质也今非昔比,情况令人担忧。
一些大学老师表示,大学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迫于市场份额的压力使他们对学生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英国大学生的水平似乎也在呈下滑趋势。
在采访布里斯托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进教授时,特别问到他对在英留学的中国年轻学子的看法,他们和欧美学生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在英国学习,又面对什么样的挑战。
应聘于布里斯托大学之前,张教授曾在中国教书,在牛津大学读书、工作,后来又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大学任职,现在重又回到英国。采访中他也对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做了比较。
在您那里读东亚研究的学生构成情况大概怎样?
张勇进:今年的学生中,中国学生不到一半,其他国家的还有来自韩国、西班牙、泰国,和英国的学生。这个构成比较国际化,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过我们还在争取更多的英国学生,因为我觉得英国需要更多的了解东亚、了解中国的人才。总的来讲,英国在做与中国有关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研究的人员还是不多。
课程是东亚研究,那么中国学生和其他的亚洲学生占优势吗?
张勇进:我的观察是,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国家了解很不够,无论从历史、政治等很多方面来讲都不够,这让我感到惊讶。
我原以为现在的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比较强,和我们当年学习、中断、再学习的经历有天壤之别,但是我觉得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好。
另外那些没有在英国读过高中或大学本科的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分析方法的训练。英国学生可能对东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学习方法中,分析能力非常强,消化理解知识的能力好,所以他们在听完课之后马上能写出很好的文章。
可以说东亚学生在分析和思考问题方式上没有优势,但是语言方面的劣势很明显。不过他们毕竟来自亚洲,所以在讨论课上,他们和欧洲学生的互补性比较强。
大部分中国留学生的圈子很小,请您在交友和扩展视野等方面给些建议。
张勇进:我觉得中国学生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不管你在银行还是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年轻人要从人格、知识,以及身体等各个方面考虑自身的发展,并不断地分析什么对自己最有利。
不少年轻人想毕业后去投资银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myths。想去投行的人主要是觉得这样的工作赚钱多,但这是不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很多人进去之后又跳出来,因为他们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留学生需要注重自身的完整的发展;给自己作出个设计,对个人的生活、事业有个展望。我建议并不一定要追求所谓的时尚的东西。多观察周围的人的生活,看看他们在追求什么,也许会对自己有些启示。出国后一定多和别人交流,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而不要轻易排斥他人的文化。
您本人先是在中国教书,然后在牛津读书、工作,后来又去新西兰、澳大利亚教书,现在又回到中国,能不能比较一下中英大学教育的区别,各自的优劣势点?
张勇进:我觉得如果比较这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该把文理科分开来讲。
中国大学的教育方法,在理科和工科领域与国外的差别不太大,这是由于知识结构的普遍性决定的。中国学生在国内读完本科或硕士之后,再到英美大学读博士,他们能够很快读完并取得好的成绩。我认为中国高校训练学生方法的优势可能会在今后表现得更加明显。
但是人文学科的差别就大了。国内的文科教学不鼓励critical thinking 或creative thinking,也就是批判式的思考或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训练。
究其原因,除了西方有些评论人士所说的政治因素,我认为更多的是历史文化原因——中国传统的权威崇拜,不仅包括对皇帝对政府官员的崇拜,也包括盲目的学术崇拜。
在西方学术界,就算你是有名的教授,就算你获得过诺贝尔奖,在你的研究领域你确实会受人尊敬,但这不会是崇拜。无论在学术会议上,还是在讨论课堂上,不断会有学生和学者对你的想法提出问题,发出挑战。
在中国的大学里,学生很少会对教授提出挑战。其实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有对与错的区分,一个理论的推广要由你来解释,然后分析这个理论有什么道理。而百家争鸣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但目前中国的大学对这种方式推广的很少,经常是老师“一言堂”,讲完课走人,和学生根本没有什么互动。不过我记得我在中国教书的时候很鼓励学生挑战我。
有人敢挑战吗?
张勇进:有,当然有!那时候的学生是79级、81级的学生,是很有想法的一批人,相当有造反精神。另外还有一点是我们的年纪差的不多,学生可能觉得挑战老师没什么关系。我希望他们当时认为挑战是件好事,希望我没有格杀他们的想法。
本文章关键词:美国留学预科 英国留学预科 澳洲留学预科 加拿大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