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以往一些落榜生把出国留学当作实现大学梦的路径有些不同,现在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把出国留学当成一个重要选项,甚至不惜放弃第二志愿的本科入学机会。
留学为何成了隐形的“第二志愿”?又是什么让高考生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
出国留学,不再仅仅是落榜生的无奈之选
今年高考前后,有这样一些独特的现象。
在不少高中校园里,留学中介和语言培训机构的广告骤增,势头甚至超过了以往此时独占鳌头的高考名师辅导班的宣传广告。
在一些以大学生参加为主的雅思、托福培训班中,多了不少稚嫩的面孔,常常在一个20人的班级里,有四五个是高三应届毕业生。
在一家证券公司的大厅里,两位中年女士一边盯着红红绿绿的大盘,一边聊天。一个说,“我家小孩明年要考大学了,成绩时好时坏的,还是要存钱给他备条后路,万一高考没考好就出国去。”另一个跟着感叹,“我家孩子今年高考没发挥好,要跌到‘二本’去了,现在正给他办出国留学呢。就算倾家荡产,也得把他送出去!”
在一些留学中介机构,高考生办理出国留学的业务额更是明显增加。这些机构告诉记者,今年,高中生办理留学几乎占了他们整个业务量的50%。
这些现象,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高考生的留学热。
其实,去年这股留学热便有了升温的迹象。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中国留学人数在14万人左右,比2005年增加了30%,其中高中生所占比例很大,应届考生出国留学的人数显著增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以往不同的是,出国留学已不仅仅是一些高考落榜生的无奈之举,如今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国内一些成绩不错的考生对高校或专业的二次优化选择,当第一志愿没有达成时,出国留学便成了他们隐形的“第二志愿”。
宁为“留学郎”,不做“二本人”
对于现在正在紧张地为留学做准备的高考生小环(化名)来说,出国于她,是一个闪电决定,在高考录取结果公布前,她可从未想像过自己的大学时代将要在异域度过。
小环就读于上海市一所重点中学,成绩一向很好,家里人都认为她考那所一直向往的、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稳居前十的学校,一定没问题。但是因为去年那所学校的分数线较往年高出很多,小环担心自己即使考上了也进不了喜欢的专业,为了稳妥起见,她最终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写了另外一所实力稍逊的学校的名字。
但是当一本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公布时,小环傻眼了。原来她所填报的学校今年的分数线比那所她没敢报的学校还高了三十多分!而她的分数却比所填报的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还低了几分。
“我有个同学,成绩一直没我好,高考成绩也比我低了10分,人家却稳当当地进了那所我梦寐以求的学校,而我,却只能读‘二本’,让我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啊!”小环实在是不甘心。
在难过与烦躁中,她首先想到的是复读。“明年一定要考上那所顶级学校,争口气。”但她清楚,复读对于身心都是不小的考验,多花一年的时间成本不说,结果能不能遂人愿更是个未知数。
向班主任征询意见,老师则劝她出国,理由是她英语成绩好,各方面综合素质又高,不愁没有国外大学接收。
一个周日,颇具规模的家庭会议在小环家召开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朋好友悉数出席,主题就是讨论小环要不要出国读书。
小环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差,只是今年志愿没填好,当个“二本人”,太灰头土脸,有些抬不起头。
当英语老师的小姨认为,凭小环的高中成绩、高考分数和她的综合能力,突击考一下雅思或托福,到国外读书应该不会太难,而且国外高校的专业很多,选择余地很大。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着小环委屈的样子都说,虽然不懂国外的教育,但是如果小环决定去留学,他们一定出钱赞助。
听了亲戚们的建议,小环的父母也下定决心,要把女儿送出国。两个人商量了一下,把这些年积攒的钱都拿出来,作为小环的留学费用。本来他们还打算用这笔钱改善一下住房条件,但“房子住得再好,比不上孩子未来过得好啊”。
宁为“留学郎”,不做“二本人”,像小环这样因高考失利没有如愿以偿进入第一志愿,而临时决定出国的高考生,并不少见。
高考生出国留学为啥这么热
出国留学为何会成为很多考生的“第二志愿”?
专家认为,国内现在的很多高校和专业只招收“第一志愿”,考生缺少选择权,而国外大学则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这使得高考成绩不及预期的一些考生选择留学。
长期担任高三年级的老师认为,现在之所以有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