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教规模过分扩张教育资源被稀释
从201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由于新生入学人数突增,给的高等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包括大学教室、自习室、图书馆、计算机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等硬件环境和对师资规模、科研资金等软件环境的双向冲击,不少学生开始抱怨过于拥挤的课堂,细微破碎的校园,开始收取的学费以及沸沸扬扬的学制转换等被稀释了的高教溶液并不是一种"享受"。
比照国际标准,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德国大学却没有因为博洛尼亚进程得到额外的钱致使教育投入先天不足,而私有经费比如捐款和学费支持不够也让德国大学与不再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时在转向欧盟"博洛尼亚进程"所规定的学士-硕士学位体系过程中,许多德国大学要求学士阶段的课程最好在6个学期内完成,但是毕业难使得在各年龄段中只有21%的人拿到了学位,而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却高达37%。
二、接受不必要的大学教育工作难胜任
作为一个老牌教育国家德国的大学教育就像慕尼黑啤酒节在德国的地位,但在个别专业比如信息科学专业,拿到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足以保证他们能够找到好工作。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德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的只占六成,其中还包括效益差学生并不满意的工作在内。而来自用人单位的回馈好像又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不少高学历者徒有虚名难以胜任安排的工作,使得用人单位不愿意花大价钱雇佣一个派不上用场的高学历者,硕士博士就业困难由此而来。
为了养家糊口很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开始自贬身价冒充低学历者寻找低工资工作,当TAXI司机的大有人在,占一成以上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都对自己的文凭做了手脚。现在中国的就业现实就是研究生比不过大学生,大学生比不过技工生。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难好像已不再是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是整个知识爆炸环境下的各国通病。高学历者毕业后如果不能保证找到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即便政府帮人们获得大学学位而加大资金投入,那么对于大学价值的怀疑仍是与日俱增。
事实上高学历失业者比比皆是,怀揣大学文凭在就业市场碰壁者屡见不鲜,而手持Fh类技工文凭的学生却乐得蓝领工作薪酬福利双保障。高学历就等于高知识、高水平、高能力吗?答案显而易见。当然追逐高学历的确可以丰富文化知识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怕只怕暗含的虚热让你既发挥不了作用又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是为个人脸面空忙一场。
本文章关键词:德国留学预科 韩国留学预科 法国留学预科 日本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