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活动为期近一个月,内容包括赴内地偏远地区支教和参与香港慈善机构的义工服务,这些活动让28名参与的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体会。
“这次支教的经历,使我的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心灵得到满足。”中大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3年级生曾嘉琪日前在中大校园举行的一个简报会上这样说。她连同另外3名“薪火计划”参与者在会上向记者介绍交流活动中的点滴。
“薪火计划”的第一部分于7月12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其中一项活动是清华与中大的同学一起赴河北进行为期6天的支教。对于第一次参与内地支教的曾嘉琪来说,感受尤其深刻。
“那些学生虽然生活艰苦,但很珍惜学习机会,除了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余时候也会主动向我们请教课文和倾诉心事,大家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曾嘉琪说,其中一名学生还向她承诺要努力考大学,将来把毕业照寄给她留念,叫她感动不已。
在此次支教活动中感到心灵撼动的还有中大2年级生李敏媛。她表示,此行让她亲身了解到内地贫困儿童的需要,从而更深刻领略到人生不光是为了赚钱,而是应该趁着自己有能力便去帮助别人。
“那里的学生其实都很聪明,也有很多梦想,只是因为教育资源缺乏,而没有那么多机会去发展自己,我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他们。”李敏媛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大二学生杨振华表示,看见了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条件,更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向他们伸出援手。此外,此次支教活动中的设计课程表、备课、讲课等一系列策划均由清华和中大的同学自己完成,令他深刻体会到彼此合作的重要性。
在投影屏幕上播放着的一张张照片,除了包括学生们到河北支教的画面,还有他们在香港各机构当义工的情景。7月26日,“薪火计划”进入了第二部分,全体参与学生前往香港,被安排前往担任有关儿童和长者等方面的义工服务。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三学生孙楠说:“我一直知道香港拥有很好的义工文化,却没想到是如此完善和系统化。”
第一次来香港的杨振华也有相同看法,并认为做义工表面上是给别人提供服务,但实际上自己也获益良多:“与老人做游戏和跟他们聊天,可以从中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他们独特的经历能够激励人心。”
在此行当中,内地和香港学生不仅认识到不同弱势群体的需要,体会到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赢得了最珍贵的友谊。
“我们在支教的旅途上并没有老师随团,因此,同伴之间的互相扶持显得格外重要。”李敏媛表示,在接近一个月的相处当中,内地和香港的学生交换了很多对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看法,从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据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辅导长王香生教授介绍,“薪火计划”旨在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义工服务,从而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同时促进香港和内地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希望这项计划能持续5年。
“内地和香港的同学在互动过程中有很多的学习机会,更成为了好朋友,这是我们乐见的。”王香生说,现在的大学生并不缺乏知识和技能上的训练,而此类以关怀社会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随团来港的清华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孔钢城认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可塑性很高,而做义工是其中一个帮助他们丰富生活体验的方法。他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到服务他人而得到的快乐,并把这个理念向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