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斌
五四文学大军中,郁达夫是最富个性的作家之一。他东渡日本,南下南洋,最后遭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客死他乡。去年6月,浙江富阳郁达夫中学的全体师生共同发出倡议书,呼吁全球华人为寻找郁达夫的遗骨而努力。该倡议书写得情真意切,悲愤交加,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位现代著名作家再一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少时的郁达夫,家境贫困,体弱多病。但他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仅以三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四年的高小课程。旋即入杭州求学。但因时局动荡,不久便回家乡富阳自学。1913年9月,担任京师审判厅推事的长兄郁曼陀,奉命赴日本考察司法,看到郁达夫在家自学也非长久之计,便决定携郁达夫赴日求学。郁达夫也非常高兴,他说:“眼看着革命过后,余波到了小县城里所惹起的是是非非,一半也抱了希望,一半却拥有怀疑,在家里的小楼上闷过了两个夏天,到了这年的秋天,实在再也忍耐不住了。即使没有我那位哥哥的带我出去,恐怕也得自己上道,到外边来寻找出路。”
1913年9月下旬的一个早晨,郁达夫辞别家人,满怀喜悦,跟随兄嫂踏上了离乡去国的行程。在上海作十几天的短暂逗留,10月上旬上船起程,向东而去。新鲜的海上风光,给郁达夫带来了不尽的快乐,蓝天、碧水、海鸥、落日,给予他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初到日本,岛国迷人的美景令他心旷神怡。他们先到神户,然后经大阪、京都、名古屋,最后来到东京,正式开始了他的留日生涯。有一天下午,郁达夫和嫂夫人离开旅馆出来闲逛,想起要回旅馆时,早已辨不清方向。因为不会日语,连路都没有办法问。走了不少冤枉路,天黑才回到旅馆。经过这一场虚惊,郁达夫明白了,在日本如果不通日语,行动就会受到限制。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短期内尽快攻克日语这一关。另外,为了谋求经济独立,郁达夫又决心在日本考取官费留学生。根据当时的中日协定,有五所学校可以招收中国的官费留学生,这五所学校每年都成为中国留学生的竞争之地。
从该年11月起,郁达夫每天白天进补习学校补习中学课程,晚上再进夜校学习日语,积极准备应考。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他制定新的生活起居时间表,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没有一刻闲着。郁达夫这一段时期的学习,非常紧张,每天连回家吃饭都顾不上。早上嚼着面包上路,午餐和晚餐就从牛奶店里买些干点充饥。临考前的三个月,他更是加紧学习,经常从晚上学到次日清晨5点,直到听见附近炮兵工厂放夜工的汽笛才去休息。
由于学习紧张,疲劳过度,郁达夫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他的神经衰弱和气管炎等慢性病症,都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尽管这样,郁达夫仍以能在知识上的长进而感到高兴。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学习,郁达夫如期参加了1914年7月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暑期招生考试。7月下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发榜,郁达夫从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高兴地连奔带跳跑回家,向兄嫂报告这一喜讯。半年多的勤学苦读,终于没有白费,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怎能不感到兴奋!
如愿考上了学校,但临近开学,又遇到了新的波折--郁曼陀接到国内指令,要他马上回国担任北京大理院推事之职。郁曼陀看到郁达夫如此好学不倦,考虑再三,决定和夫人先期回国,留郁达夫一人在日本求学。
兄嫂回国以后,郁达夫于9月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学习,并搬进了学校宿舍。此时,他结识了郭沫若,由于他们对文学的共同爱好,很快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到预备班结业的时候,郁达夫到日本虽只有两年,但除了知识学问的增加以外,更让他深深感到,在这个东邻岛国,作为一个弱国国民,处处受到歧视的痛苦。这种感受,在预备班的一年中体会最深。那时,正值“一战”爆发,日本帝国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际,积极扩大它在中国的势力,不仅派兵侵占山东半岛,还向中国提出不平等的“二十一条”。由于袁世凯的卖国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盛气凌人,处处仗势欺负中国人民。在日的留学生,体验尤其深刻。郁达夫曾在《雪夜》一文中,反映出他的悲观情绪:
只在小安逸里醉生梦死,小圈子里争权夺利的黄帝的子孙,若要叫他领悟一下国家的观念的,最好是叫他到中国领土以外的无论那一国去住上一两年。印度民族的晓得反英,高丽民族的晓得反日,就因为他们的祖国,都变成了外国的缘故……是在日本,我开始看清了我们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是在日本,我开始明白了近代科学--不问是形而上或形而下--的伟大与湛深;是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了中国的命运,与夫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得不受的炼狱的历程……对于两三年前曾经抱了热望,高高兴兴地投入到她怀里去的这异国的首都,真想第二次不再来见它的面。
这些感受更加刺激了郁达夫的敏感心理,他认识到:中国只有富强起来,才不会再这样任人欺凌和侮辱下去!
郁达夫怀着失望的情绪离开了这个“异国的首都”,于1915年9月11日坐火车去名古屋,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医科学习。精神上的苦闷、多愁善感的性格再加上怀乡思家之情,引起了他的忧郁情绪。这种忧郁情绪,到1916年春,一度发展成刺激性神经衰弱症,影响了他的正常学习。病症持续近半年,才见好转。此时郁达夫觉察到中国之所以不能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政治制度。为了实现改革社会拯救中国的心愿,于1916年秋开始,从医科转到法学部政治学科。在此期间,他在《新爱知新闻》上发表了许多旧体诗,博得不少日本友人的赞赏。
1917年6月下旬,郁达夫自神户坐船回国,这是他四年来第一次回国。此时,正是张勋复辟之际,国内军阀混战,备受外人凌辱的郁达夫对国内局势感到极度失望。8月初,他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在这次回乡期间,郁达夫的母亲为他与孙荃定下亲事。郁达夫对此极为不满,但想到母亲年事已高,为了不使她伤心,就顺从了她。但他采用拖延的办法,没有在当时完婚。
9月初,郁达夫又回到了日本。当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时,即选读经济学科,以示学成以后,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在这期间,“一战”结束,由于段祺瑞政府的腐败无能,日本又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五四运动爆发。郁达夫这时虽在日本,不能回国参加轰轰烈烈的斗争,但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悲愤的情绪,这些在他的日记中都有反映。
1919年8月和1920年暑假,郁达夫曾两次回国。一次是郁达夫接长兄郁曼陀来信,回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外交官与高等文官考试,可惜都没有录取。另一次在母亲和孙荃家的催促下,回国完婚。郁达夫对这种不由自主的旧式婚姻勉强接受,也为他婚后的生活投下了阴影。1927年,他们在已有了二子二女以后,结束了婚姻关系。该年,郁达夫在杭州与教师王映霞结婚。
1920年开始,郁达夫和日本的许多作家有了一些交往,他常把自己的诗作交给《太阳》杂志发表。该年的春天,他和东京帝国大学爱好文学的留日同学张资平(地质科)、成仿吾(造兵科),开始商议组织一个新文学团体,创办新文学杂志。后来在他当时寄宿的不忍池畔“池之端”二楼寓所,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那一次的“桔子会”,虽说没有什么结果,但却成为创造社最早的一次会议。 郁达夫在积极筹划组织新文学团体的同时,不断从事创作。首先完成的是小说《银灰色的死》,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接着,他又改作了小说《沉沦》和《南迁》,显示出他旺盛的创作力。这三个短篇,内容都是描写当时漂泊异国的青年的烦恼和苦闷,塑造了封建道德叛逆者的形象,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沉沦》的主人公喊出了: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这是当时亿万青年的呼声。该书出版以后,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有仿效小说中主人公衣着言行的崇拜者,更有摹仿它的风格写出许多类似作品的共鸣者,成了风行一时的畅销书。
1922年4月,他取得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的学士学位,本想再进该校文学部继续深造。但这时,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正发起要求增加官费的请愿。郁达夫被同乡留日同学推举为回国请愿代表,就和其他代表一起,在4月底,动身回国。回国进行交涉以后,6月份又返抵东京。接着,在上海的郭沫若等人,又希望他回国主持创造社工作,安庆政法专门学校也催促他去任教。郁达夫便决定放弃再进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的打算,于7月份自神户搭船回国,结束了他在日本的八年留学生涯,怀着种种矛盾的心情,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
1942年,郁达夫流亡南洋,化名赵廉旅居印尼。1944年春,因一个福建籍的汉奸告密,日本宪兵部得知赵廉即著名作家郁达夫,开始对他秘密监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郁达夫从广播中听到日本投降的喜讯,万分兴奋,准备着如何庆祝以及为祖国的复兴与建设贡献力量。出人意料的是,郁达夫还没有实现他的心愿,就在日本宣告投降后两周的8月29日,突然失踪了。
事后,郁达夫被确证已由日本宪兵杀害,而当年杀害他的日本宪兵却仍然逍遥地在日本安享晚年。这样一位中华大地孕育出的才华横溢的作家,大义凛然的反法西斯战士,竟在日寇已经投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被敌人秘密杀害,至今使人感到悲愤不已。
郁达夫生平简表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原名文,字达夫。父亲早年为私塾教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门当职员。由于父亲早逝,只靠母亲一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家境非常窘迫。
1903年春-1912年秋,先后在本县的私塾、县立高小、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等读书。 1913年9月-1922年7月,在日本留学。其间,回国多次。1921年7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并正式开始创作生活。本年,发表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引起文坛注目。
1922年7月-1927年12月,在安庆、武昌、广州等多家所校任教,并主持创造社及刊物编辑工作。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薄奠》等多篇小说。
1928年1月-1938年12月,先后发起并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发表《迟桂花》、《瓢儿和尚》等小说,并出《达夫全集》、《达夫游记》、《达夫散文集》等。
1938年12月-1942年2月,在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主持《星洲日报》副刊《晨星》等多家报刊的编辑工作。并发表多篇政论和杂感。
1942年2月-1944年春,因日军逼近新加坡,辗转逃离到印尼苏门答腊岛。化名赵廉,以经营酒厂的名义,作了大量秘密宣传团结抗日的工作。在被迫作日本宪兵部翻译期间,暗中保护了不少华侨和印尼群众。
1944年春,因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对他秘密监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宪兵将郁达夫秘密逮捕,并于9月17日夜秘密把郁达夫杀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于1951年12月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