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便是来自温州农村的黄贤登博士,美国IBM资深软件工程师。虽然他的人生经历没有太多“传奇”,但踏实地投入多少便能得出预料的完美结果。
说起来,黄贤登应该算是幸运的。虽然出身贫寒,历经文革,但求学之路却很顺利。1978年,年仅15岁的黄贤登进入北方交大(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毕业后留校当了助教。1988年,由于专业水平突出,黄贤登被选作教育部公派留学生派往德国科布伦茨大学专攻计算机博士。初到德国,由于语言障碍,黄贤登发现自己在国内学到的知识根本就无法应用,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突然间忘了所有的招式而只剩下内力。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
这时的黄贤登没有气馁。他常常想起小时候家境贫寒,6岁时入乐清虹桥镇河深桥小学读书,村里还没有通电,夜里读书做作业连煤油灯都要省着点儿。那时候煤油很宝贝,得凭票供应。打小,他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从小学起,他便一直做着两份课后作业,一份是老师布置的,另一份是根据当时少的可怜的参考书,自己设计的。由于晚上学习时间长,家里的煤油都不够他点灯。一向勤俭的父亲看这个孩子读书特别用功,便咬咬牙,到供销社里买来蜡烛。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不容易。于是,每天家里做晚饭的时候,他就主动要求烧火。因为这样既可以帮助大人做家务,又可以借着灶火的余光,一边添柴,一边看书。每到周末,他就和哥哥姐姐到田间放水鸭。那时候家里养了几百只水鸭,每一次去放鸭,黄贤登都带着课本去边放鸭边看书。
所以,对于他来讲,只要能够专心读书,学习上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像掌握母语中文一样流利地掌握了德语,适应了博士课程,并且开始参与科研项目。
1990年,他受德国通用电气(AEG)公司委托,完成了北京邮政局信件自动分捡机识别程序项目。随后又参加了德国科技公司策略规划(该计划相当于中国的“863”计划)。1995年,德国从全国90所大学的11万留学生中评选、颁发了90个“杰出留学生奖”(简称DAAD奖)。黄贤登在学业、科研两方面展示了中国智慧,一举从众多外国留学生中脱颖而出,从而登上了德国DAAD奖的领奖台。他还作为政府指定的12名获奖者代表之一,接受了《莱茵报》等德国众多报纸的专访。1996年7月,黄贤登的题为《模型驱动式的并行程序性能测量和分析》的博士论文完成,9月,在德国出版,受到了专家的好评。
但初去德国留学时,黄贤登发现不少德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仍是贫穷落后,他们总是质疑,中国也有计算机专业?中国人也会操作计算机吗?黄贤登总是不卑不亢地反复向他们解说真相,消除误解。提起那一段日子,黄贤登深有感慨。留德8年,为了和祖国保持联系,黄贤登一直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文章关键词:德国留学预科 法国留学预科 韩国留学预科 日本留学预科
留学114为您提供更多出国留学,国内留学预科更多信息www.liuxue1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