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十佳教师苏彦捷
“她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她是一位慈祥无私的母亲,她更是我们前进道路上一位孜孜不倦的人生领航师。”这是同学们对这位心理学界知名学者的评价。
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苏老师为我们一一解读了她对“学者”、“母亲”、“人生领航师”这三个角色的理解。
宽严并济 教学相长
这是苏老师对自己教学事业的理解。
本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使她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我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把当时自己如何理解和记忆的讲给学生,再结合许多辅助材料帮助大家理解。” 苏老师说,她在课堂上讲课的同时,也能经常获取学生们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观点和看法。“我很喜欢教学相长这个词。”所以苏老师一直把教学作为一个特别享受的过程。
谈及自己的学生,苏老师高兴地说:“他们经常会把自己得到的一些资源寄送给我,不断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在学校不断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就会有活力,不断补充知识,然后再回馈给他们,就像活水,就像源泉。享受这个过程就不会觉得累了。”
苏老师也有严厉的一面,“有时候我也很厉害的,他们都怕我。不过他们以后就会知道我是为他们好的。”一位修过苏老师课的学生说:“苏老师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要求很高,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高,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学生是对教师的最大赏赐”
说到苏老师的教师情结,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苏联电影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剧中长大后的孩子回到家乡看望女教师的情景让她至今都念念不忘。因此苏彦捷从小就是一个“老师”迷。“有一次演讲比赛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就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当老师。”小学老师有哮喘病,生病的时候就没法讲课,她就经常站在凳子上抄板书,“讲”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一年级就干,那时候就感觉特别幸福。”1992年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圆了教师梦。十八年了,苏彦捷一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守望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心理能力的发生发展、心理理论、动物行为、动物认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苏老师来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她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多理解和感悟。“我培养了很多学生,学生对我的尊敬和鼓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说到这里,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幸福照片。这个时候,学生就如同她的孩子一般。
“我也是老师们培养出来的,尊敬自己的老师”,在尊敬老师方面,苏老师更是言传身教。“我经常带着学生去看望我的老师,让学生们也和师爷师奶们有机会交流,也让他们知道我也是老师们教出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
“每个人都是半个心理学家,都对自己的心理有体验和经验。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把解答问题的钥匙,它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课堂上,苏老师充分将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比如在讲到发展心理学时,她会以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为例解释,说明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也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发展过程。“我的儿子、朋友们的孩子还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的事情会和我交流,我就会帮他们分析原因,消除疑惑。学过心理学和没学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苏老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知识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奉献给更多的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实践一些事情。在元培学院兼职做教学管理工作,她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与之能否匹配。从特点、个性、兴趣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当然,要做这些工作,把握好学生心理,单凭心理学知识远远不够,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学生平时有问题愿意与我探讨,出国、选导师,甚至遇到感情问题,我都会给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现在我还在做基础研究,但是与以前相比还是有一些变化,会更加注意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了,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和依据,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这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苏老师真的很好。”这是很多学生和老师对苏老师的一致评价。“她不仅学问不错,人也很好,对学生特别开明和关怀。”
“春风化雨,润物如‘苏’”。2007年,学生们用这八个字支持苏彦捷老师当选为“十佳教师”。今年苏老师再一次当选,这位“微笑的‘心理’守望者”依旧保持着她那温暖而具有亲和力的笑容,守望着“教师”这一职业以及心理学研究领域,也一直希望为自己学生们的成长和心理幸福默默守望。
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苏老师为我们一一解读了她对“学者”、“母亲”、“人生领航师”这三个角色的理解。
宽严并济 教学相长
这是苏老师对自己教学事业的理解。
本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使她更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上我会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把当时自己如何理解和记忆的讲给学生,再结合许多辅助材料帮助大家理解。” 苏老师说,她在课堂上讲课的同时,也能经常获取学生们对某个问题的新的观点和看法。“我很喜欢教学相长这个词。”所以苏老师一直把教学作为一个特别享受的过程。
谈及自己的学生,苏老师高兴地说:“他们经常会把自己得到的一些资源寄送给我,不断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不断丰富我的知识。在学校不断和年轻的学生在一起就会有活力,不断补充知识,然后再回馈给他们,就像活水,就像源泉。享受这个过程就不会觉得累了。”
苏老师也有严厉的一面,“有时候我也很厉害的,他们都怕我。不过他们以后就会知道我是为他们好的。”一位修过苏老师课的学生说:“苏老师对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要求很高,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高,希望我们做得更好。”
“学生是对教师的最大赏赐”
说到苏老师的教师情结,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苏联电影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剧中长大后的孩子回到家乡看望女教师的情景让她至今都念念不忘。因此苏彦捷从小就是一个“老师”迷。“有一次演讲比赛的题目是‘我的理想’,我就说我的理想是将来当老师。”小学老师有哮喘病,生病的时候就没法讲课,她就经常站在凳子上抄板书,“讲”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一年级就干,那时候就感觉特别幸福。”1992年她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圆了教师梦。十八年了,苏彦捷一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守望在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心理能力的发生发展、心理理论、动物行为、动物认知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苏老师来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她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对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更多理解和感悟。“我培养了很多学生,学生对我的尊敬和鼓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说到这里,苏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与学生们在一起的幸福照片。这个时候,学生就如同她的孩子一般。
“我也是老师们培养出来的,尊敬自己的老师”,在尊敬老师方面,苏老师更是言传身教。“我经常带着学生去看望我的老师,让学生们也和师爷师奶们有机会交流,也让他们知道我也是老师们教出来的。”
“心理学是一门生活的科学”
“每个人都是半个心理学家,都对自己的心理有体验和经验。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问题,心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一把解答问题的钥匙,它是一门生活的科学。”在课堂上,苏老师充分将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结合,比如在讲到发展心理学时,她会以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为例解释,说明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也提示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自己和周围人的发展过程。“我的儿子、朋友们的孩子还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困惑的事情会和我交流,我就会帮他们分析原因,消除疑惑。学过心理学和没学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苏老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知识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奉献给更多的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实践一些事情。在元培学院兼职做教学管理工作,她就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学生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与之能否匹配。从特点、个性、兴趣各个角度帮助学生。当然,要做这些工作,把握好学生心理,单凭心理学知识远远不够,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学生平时有问题愿意与我探讨,出国、选导师,甚至遇到感情问题,我都会给出一些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现在我还在做基础研究,但是与以前相比还是有一些变化,会更加注意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了,比如如何帮助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和依据,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这方面的意识在不断增强。”
“苏老师真的很好。”这是很多学生和老师对苏老师的一致评价。“她不仅学问不错,人也很好,对学生特别开明和关怀。”
“春风化雨,润物如‘苏’”。2007年,学生们用这八个字支持苏彦捷老师当选为“十佳教师”。今年苏老师再一次当选,这位“微笑的‘心理’守望者”依旧保持着她那温暖而具有亲和力的笑容,守望着“教师”这一职业以及心理学研究领域,也一直希望为自己学生们的成长和心理幸福默默守望。
上一篇:2010年社会调查年会北大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召开
下一篇:肖建国教授当选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