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行“地球•公民•传媒”之三——聚焦核危机论坛
4月21日晚,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中国环境教育基地、北京大学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主办的“未名大讲堂——与名家、名人面对面文化论坛之七:地球•公民•传媒III——聚焦核危机”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举行。
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和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敬一丹共同主持。国家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新华社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新京报》社长、总编辑戴自更,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李双成等作为嘉宾出席了论坛。
近来发生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及海啸再次给全人类敲响了警钟。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第三次与“地球•公民•传媒”这一主题相约,以日本大地震及海啸所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为切入点,邀请多方嘉宾,展开演讲和交流。
俞虹教授提到,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在北大七匹狼文化发展基金的鼎力支持下,从2009年开始,将发源于哈佛大学的关注环保的 “地球日”,作为中心每年固定的品牌项目,以青年、学生、行动、传媒为核心,去参与、聚焦与地球最密切相关的问题。“核危机”是今年毋庸置疑的聚焦点,日本海啸核泄漏,让核问题一下如此紧迫的摆在人类面前,可是究竟我们对核了解多少?面对突发的核危机媒体已经做、应该做、以及能够做的又是什么?核危机就是天灾还是人祸?我们当如何面对未来?
论坛特别设立核知识、核报道和核批评三个环节完成对于核危机的剖析和对话,每个环节首先都由北大青年学子进行主题演讲,然后由嘉宾进行针对性点评和专业性阐发,强调在地球环保与核安全问题上,激励青年学子对此加深认识、积极参与,彰显媒体应有的态度、责任与担当。在三大核心环节中,主办方特别融入了时下流行的传播样式微博互动,使论坛现场观众可以在嘉宾发言的同时即时发表微博评论,并与广大网友形成对话沟通。
核知识环节,首先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杨震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核知识的深入浅出的现场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李双成从个人经验和学科专业角度对公众的核知识普及必要性以及传媒加大自然科学传播的必要性问题展开讨论。
核报道环节,来自北京大学大类平台课《电视概论》课程上的同学分别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三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中外各类媒体在核报道中的特点、表现和态度,之后《新京报》社长、总编辑戴自更、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张羽、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对同学们的分析进行了客观、精彩的点评,并深入探讨了在核事故的媒体报道中的媒体应该秉持的专业态度和价值操守。戴自更社长着重从《新京报》对此次核事故的报道表现出发谈及媒体对于灾难事件应该关注的价值点。张羽作为刚从日本灾区一线采访回国的央视记者,与在场同学分享了他在日期间的亲身体验,并着重强调媒体在未知面前应当承担的一种媒体责任。孟波则从本次核泄漏事件谈到如何对待新媒体传播的问题,他认为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其成为社会公众的一面镜子,所有信息都将接受公众检阅,进而也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
国家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杨朝飞、新华社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对核泄漏事故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杨总工程师是第二次参加北大地球日论坛,他在对整个核危机事件的反思和认识中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让现场观众表示叹服。喻国明教授以“抢盐风波”为例谈及核危机所衍生的舆论次生危机,从舆情研究的专业高度进行了以小见大的批评反思。陆小华先生则从业界的管理者、新闻研究者的双重视角分析此次核危机事件对于中国媒体的影响和启示,强调媒体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精神和科学素养。
地球•公民•传媒III——聚焦核危机论坛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连续六年举办的记者节“未名大讲堂——与名记者、名主持、名专家面对面” 大型公益活动的延展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主要就当下社会、文化、艺术、传媒等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学界、业界名家、名人展开对话交流,以求对社会发展起到关注、批评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