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行“大道学术”系列讲座第二场——爱:忧乐之间
“生命不过就是承担,操心你所爱的人和世界,这就是中心之悦。”4月29日晚,“大道学术”系列讲座第二场在二教205进行。哲学系系主任王博教授发表了题为“爱:忧乐之间”的讲演,重释儒家爱的哲学。聆听这场报告的,不仅有在校的北大师生,还有返校的北大校友。
“儒家是爱的哲学。”作为儒家最核心的观念,“仁”最主要的内涵便是爱。王博教授在《中国儒学史•先秦卷》一书中从四个方面即情感、关系、秩序、对象来讨论儒家之爱,但这次演讲只聚焦于情感这一维度。
首先,王博教授向在座听众阐述了以“忧乐”诠释“爱”的根据。一方面,可以从经典中寻找依据。《论语》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喜惧之情描述亲子之爱;《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之气也是通过“忧”和“乐”的情感来传达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生命的真切体验本身就在说明,只要我们有爱,“忧”、“乐”于我们就是“不可须臾离也”之物。
引郭店竹简《五行》篇中“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无中心之知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为依据,王博教授以“忧—知—悦—安—乐—德”的情感转化为线索,展开了对“忧”、“乐”的阐发。
何为忧?王博教授举例说,孔子言“君子忧道不忧贫”;《诗经•黍离》中,诗人目睹了昔日都城变成遍地荒芜油然而生一种担忧;80年代青年们上街游行热血沸腾等都是一种“家国天下之忧”。再者,“忧生于愠”,从字形上看,“愠”左边为心,表现出心发热的感觉,即内心不安之感。王博教授认为,“忧”就是担心,与佛家“把心放下”的偈语相对。而“担心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证明”,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了所爱之人与物经常“把心担着”。
“爱或仁就是一种一体的感觉。”王博教授指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是儒家精神的一个重要指向。“仁”之意义在于二者存于一个共同体中,父子一体、夫妇一体、兄弟一体、君臣一体均为其表现。我们之外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并非与自己无关,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王博教授看来,儒者中将“一体”讲得最精彩的当属张载和王阳明。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对天地一体之景象的描述架构宏大;而王阳明《大学问》中讲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王博教授认为阳明对孺子入井、鸟兽甚至草木、瓦石的悯恤和关切之心的论述则更为亲切。对亲人、草木、鸟兽的担忧都是因为人与其一体。“忧就是我们与天地万物一体的验证,你的担心是你与万物一体的爱的证明。” 爱是把自己和他人及世界连接在一起的力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其最终的实现状态是万物一体。
《五行》篇中说“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知。”“忧”一定会带来“思”,而“思”的对象则是“仁、智、圣”,“‘思’是对内心的发掘。”王博教授对此稍加解说。于儒家而言,“思”就是通过不停追问而最终发现“人的赤子之心”的过程。“当我们发现内心本身存有爱时,我们就会得到一种解脱,并进一步认识到,担心正是生命的本质。”
一旦“忧”被“思”化掉了,心也就获得了“悦”。“真正解忧的不是杜康,是靠‘忧’获得的一种开心”,王博教授幽默地说道。“生命不过就是承担,操心你所爱的人和世界,这就是中心之悦。”而只有体会到“悦”,才能进一步体会到儒家另一重要概念——“安”。“安” 是一种把悬着的心放下的感觉。庄子之“悬解”,可以用来形容“安”的状态。
而“悦”和“安”通向的终点就是“乐”。“如果‘忧’是担心的话,‘乐’就是放心。”王博教授指出,放心乃因为心找到了仁义礼智的归宿,这是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生命由此获得了一种安乐的、家的感觉。“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世人一直在不断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王博教授以儒家之道做了回答,生存的意义就是按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心要求而活,确认着生命和世界之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将任何沉重的承担理解为生命的常态,唯有这种生存方式,才能给人踏实的、家的感觉,使人获得真正的乐。
王博教授总结说,“忧”是担心,“乐”是放心,从不同侧面确认着自己与他人、世界的一体,从而也就确认着爱的存在。“‘忧’和‘乐’并不是对立之物。”一方面,“乐”是“忧”的结果;另一方面,“乐”就在“忧”之中。“放心不过是担心的确认”,担心是爱的体现,也是爱的证明。
王博教授也指出,“忧乐之情”虽是儒家“爱”的一个重要维度,但是儒家思想并不是一种“情本体”。“仅仅是从情开始,但并不是以情结束的。”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说明儒家更强调礼义对情的升华。
“经典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但这不能代替我们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对话。”讲座最后,王博教授提到,真正的“忧乐之爱”需要每个人亲身经历才更有切身感悟。
北京大学“大道学术”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儒行社承办。第一场由儒学研究院院长汤一介先生主讲“儒学中的普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