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在台湾大学“北京大学日”上的讲话

尊敬的李嗣涔校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再次来到美丽的台大校园,我感觉非常亲切、非常高兴!

承蒙李嗣涔校长的盛情邀请,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团135人有幸访问台大,举办“北大日”系列交流活动。我相信,通过这个“主题大学日”活动,北大和台大的联系和友谊将更加密切,两校的合作发展也将翻开新的一页。作为亲历者与见证人,本人此时内心的激动实在难以言表。

2009年7月,我担任北大校长后首度访问台大,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校合作的建议。虽然那一次因李校长身体欠安,没有机会向李校长当面讨教,但在此后的会面中,我与李校长多次交换意见和看法,并荣幸地邀请到李校长于去年12月亲自率团访问北大,举办“台湾大学日”交流活动。事实证明,由两校共同推动的主题大学日,涵盖了大学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活动更为集中,交流更为全面,更能调动两校师生参与交流合作的热情。李校长和我都认为,只有将校际伙伴关系建立在院系、教授和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只有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共同旨趣出发,才能使合作具有牢固的基础、并不断产生新的丰硕成果。这次在台大举办“北京大学日”,既是对去年“台大日”活动的积极回应,也希望借此将去年“台大日”期间所孕育的合作进一步落实、拓展和深化。

北大和台大作为在海峡两岸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学,在办学的理念和追求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与共鸣。李校长去年在北大的演讲中,曾以“北大与台大的三次时空交汇”为题,讲述了两校的历史渊源,十分精彩,受到了北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同与赞赏。两校今天之所以能够跨越海峡的分割,实现历史性的携手,其中既有以往的友好交流作为情感纽带,也有当下共同承担的使命作为现实基础。这项共同的使命就是,北大和台大都要直面时代的挑战,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伴随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敦促我们对大学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做出调整和变革,正是这样的时代需要,为我们两校的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交流互鉴、共同进步提供了新的机遇。

今天,我非常高兴在这里发表演讲。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介绍北大,展望两校的合作前景,应该是有意义的。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以来,我们开始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在实践中,我们逐步确立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认真处理好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关系、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和质量优先发展战略,争取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艰苦奋斗,在中国内地高校中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办学的综合实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发挥北大学科体系比较完整、在人文、社科、理科、医学、新型工程科学等领域实力比较雄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北京大学已经有1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排在第19位,工程与信息科学排在第31位,艺术与人文学科排在第16位、社会科学领域排在第21位。十年间取得的进步是明显的,而这些进步的取得,得益于社会的稳定和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包括台湾同胞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北大人的不懈努力。当然,与我们的奋斗目标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更加努力。

学术和科技的重大进步多发生在学科交叉的领域,我们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也需要多学科协作才能解决。北大学科齐全,且普遍水平较高,具备发展交叉学科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因此明确提出了“以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发展思路,从人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以学科前沿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目标的交叉学科研究,并通过跨院系教师兼聘和鼓励不同学科间的合作等方式,营造交叉学科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了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

近年来,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北大相继成立了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儒藏》编纂中心、高等人文研究院、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等机构。在理、工、医学科领域,则先后成立了生物医学跨学科中心、功能成像研究中心、高能效计算与应用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等机构。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海洋研究中心”等学术共同体,力争在更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中做出成绩。

成功的学科交叉与协同发展,需要学科间的相互认同与尊重。百年的历史积淀,悠久的学术传承,造就了北大厚重的思想根基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而不同”的精神在这里得到发扬和光大。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引用《礼记•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话来说明这样的品质。他说:“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北大著名的社会和人口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经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进行概括。应该说,“和而不同”的思想已经扎根北大,也为北大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坚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6人,文科资深教授2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7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8人,国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专家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5人。学术领军人物居全国高校的前列。全国至今16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中,有8位是北大人。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恪守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探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方针,实施了以前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的“元培计划”,并于2007年成立了 “元培学院”,学院实行了学生入学不分专业、全校范围内选课、与院系共同商定专业计划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在交叉学科领域设立新的专业方向,如“古生物学”、“政治经济哲学”、“外国语言与历史”,建立起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元培学院所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未来我们还将全面推进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择专业和课程,从而突出和强调对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的心智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完善学术型和职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体制,不断完善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后备力量的体制机制,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北大还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广泛的社会调查,及时的地震救援,辛苦的奥运会志愿者服务,以及为当代“农民工”开办“平民学校”,和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助学和支教活动等等,加深了学生对国情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意志,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工作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在社会服务方面。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脊梁。没有大学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兴盛。发挥大学的智力人才优势,时刻关注时代变化,积极应对和回答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引领时代风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大学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应该说,前面谈到的人才培养是学校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北京大学还通过提供科学研究成果的方式和直接参与公益活动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

谈到北京大学服务社会的努力,或许人们首先要提到的是北大在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经验,因为以王选教授为代表的团队用自有技术创建的北大方正集团已经成为大陆高校产业的旗帜,因为以徐光宪教授为代表的团队为大陆稀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资源保护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因为以谢有畅教授为代表的团队把所发现的单分子分散技术转化成了领先世界的气体制造工艺。人们还会提到北京大学提供的医疗服务,因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及其所属的临床医院系统,已经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人民忠实的健康保护者。

是的,这些都是北京大学服务社会的成功体现。不过,除了众多知名度很高的成就外,北大还提供了许多不大为社会公众知道,但却同样意义重大的社会服务。比如:以我们人口研究所的老师们为核心,北大和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开展了对各级残疾人事业骨干队伍的系统培训;以环境科学领域的学者为核心,开展了碳循环和碳汇领域的研究,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基础;以大气和环境化学领域的学者为核心开展了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为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提供了保障;我们的法律学教授,为国家法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作出了贡献;我们的医疗卫生政策研究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蓝本;我们的教育学家为政府加强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提供了依据;我们的经济学家关于国有经济股份制改革的研究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华文明史”的出版和大型儒家典籍“儒藏”的编纂则代表了北京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最新努力。如此等等。

这里我还想讲一讲“北京论坛”这个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论坛相信,不同文明在和平环境中的交汇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论坛创办于2004年,每年举办一次,已经举办七届,有来自世界7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其社会影响引起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世界广泛关注。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向台大各位同仁报告北大服务社会的情况,是希望从又一个侧面帮助各位了解北大,或许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合作机会。

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广泛的校际交流和合作是大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十分重视海峡两岸的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北大与台大等台湾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交往关系。目前,北大与台湾12所高校签署了校际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并与其中6所大学建立了常规的学生交换项目。此次北大代表团访台,还将与多所大学新签和续签合作协议。北京大学是最早面向台湾地区招生的大陆高校,早在1979年,北大就开始招收台湾学生。目前,共有300名台湾学生在北大学习,其中包括288名学位生和12名交换生。去年,北大首次招收以学测成绩顶标级作为标准的台湾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共有10名该类免试生在校学习。这些在北大求学的台湾同学努力上进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在座的就有北大在台大的交换生和曾经在北大交换的台大同学,我想你们对此也应该深有体会和感受。

我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以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北大十分注重提高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我们在培养学生通识才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世界公民的责任感。目前北京大学已与260多所境外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常规校际交流项目约70 个。在校学生中,每五名同学就有一名能够通过校际交换、院系交换、暑期学校等形式赴海外知名学府进行学习和交流。我们也在制定计划、筹措经费,希望能大幅度提高师生海外访学的比例,以扩大国际视野,并在访学中多交朋友,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老师们,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我希望展现给在座各位一个不断在发展、在创新的北大:它不仅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与时代同进步、力争引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所大学。当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与世界著名的大学相比较,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我们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在北京大学的发展中,台大是我们高度重视的校际合作伙伴,两校自上世纪90年代签署学术交流备忘录以来,在校际或院系层面始终保持着密切、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随着我们两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加快,我们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利互补之处也越来越多。在今天下午的院系教授交流、管理人员交流等环节中,我们代表团的成员将围绕教育改革、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与台大同仁展开深入交流。我在这里仅仅从大学管理者的角度,谈谈我对两校未来合作的几点期望和愿景。

第一,希望我们共同把握两岸和平发展这一历史契机,探索建立稳定的科研合作机制与人员交流机制。我和李嗣涔校长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前景:北大和台大的师生能够在未名湖畔、在杜鹃花城里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在实验室里共同研究课题,共同组织学术会议,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在“大学日”活动举办前,两校的部分院系已经在这方面迈开了探索的步子。因此,这次来访,我和李校长决心扩大北大与台大校际交流的规模,并签署一系列扩大和深化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相信随着这项工作的扎实地推进,我们将会看到由两校师生联合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将为海峡两岸高校进一步的合作积累经验。

第二,希望我们共同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为两岸的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服务。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也是推动和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上世纪末知识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经济成长的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大学的基础研发与智力创新。同时,大学还应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目前,两岸社会在经济结构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区域发展等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北大与台大两校素有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优良传统,师生中洋溢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挚情怀。我由此联想到,北大和台大都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而著称,两校的学生社团可以考虑在开展社会服务、彰显社会责任方面展开更多的合作,让两校的学生一起,深入对方社会开展服务学习,交流互鉴,共同成长。

第三,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合作,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北大自创立以来,循本而开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自己的历史使命。最近十年来,北大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促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化典籍整理,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台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蜚声海内外的成果。我认为,中国的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激发华人对自身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的历史责任。为此,两岸的大学应该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中,让世界更多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吸收营养,以促进各民族文明的和谐相处与共同繁荣。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都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北大和台大都是负有使命感的大学,都曾经深深地参与到了两岸的社会发展进程之中。北大和台大的学生都是两岸青年中的佼佼者,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卓尔不群、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如今两岸迎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北大和台大能够躬逢其盛,实在是难得的时代机缘。我们有理由相信,两校将紧紧地把握住机遇,分别在两岸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同样有理由相信,两校的合作将拓展新的局面,在推动两岸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上产生重大的影响。

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13周年的纪念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教授谢冕先生为母校生日赋诗一首,题目是:思想是百年的荣光,非常感人,我想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绵延着千载的书香

心向着世界的远方

维新立校

兼容万象

百科汇聚开新潮

辩正求真为兴邦

学术的殿堂

思想的原乡

博学、勤思、创造、理想

科学和民主

是我们永远的太阳

挽起那年轻的臂膀

肩负着明天的希望

红楼弦诵

燕园阳光

青春是永远的聚会

思想是百年的荣光

为时代前驱

作社会栋梁

自由、浪漫、明朗、健康

科学和民主

是我们永远的太阳

最后,我希望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李嗣涔校长,感谢为此次“北大日”的举办做了大量工作的台大师生员工,我相信今天这个日子一定会成为我们的美好记忆,永远伴随我们、激励我们一同前行!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