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主讲“大道学术”系列讲座

“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性对话,必须通过‘自立吾理’的努力方能确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性。”5月16日晚,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主讲的“大道学术”第三场讲座——“自立吾理:儒学基本价值的开展”,在二教207开讲。

杨立华教授认为,文明之间可以有对话,但是,对话只能发生在彼此都有分寸感的、“知止”的文明之间。对于始终要把自己的某些特殊价值观强调为普世价值观的文明,我们更多的要采取对抗。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基本主题还是中西之争。面对一个不知止的文明,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他们边界何在。

针对一直以来我们与西方文明之间进行的“弱者在强者面前喃喃低语式的自我辩解和辩护”的所谓“对话”,杨立华教授指出,面对一个缺少真正对话愿望的文明,要对自身的对话冲动保持警惕。有时候为了渴求被别人理解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东西,渴求被理解本身就非常危险。只有两个主体双方都因对话而丰富了自己,明确了自己,坚定了自己,而不是抱着消除其中一个主体的目的,才能有真正的对话。我们要“自立吾理以胜之”,避免在文明对话中的自我主体性消亡。

面对不同文明间对于“普世价值”的各自阐发与自我解释,杨立华教授认为,所谓价值,简单地说也就是一种根源性的衡量尺度。以这种根源性的衡量尺度可以衡量一切,可以衡量善恶,可以衡量是非,可以衡量权利和义务。最高的价值、最高判断标准的缺失,即所谓的虚无主义,则会带来道德的相对主义、权利界限的模糊和人生意义缺失等问题。只有在根源性价值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人生意义的问题才能解决。

在对根源性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之后,杨立华教授引出了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人到底有没有自然权利?有没有一个可以衡量一切价值和道德判断的绝对的基准根源尺度?对此问题的解答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人有自然权利,另一种是历史主义,或者叫习俗主义的主张,认为所有的一切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切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实际上关于根源性价值的问题,基本上在这样两种解答的对立中摇摆。

杨立华教授指出,对自然权利的极端强调会带来一种危险,就是把正确的标准抽象化、空洞化,变成脱离社会历史条件甚至进而脱离具体身份的东西,变成抽象的原子式的个人;对历史主义的极端强调则会导致相对主义的态度,走向道德的相对主义。其实,自然权利和历史主义之间的对立是虚假的对立,真正的价值体系正是自然权利和历史权利之间的统一,所有的历史权利都包含着自然权利。所有社会历史赋予我们的权利、社会历史意义上的正确标准其实都跟我们人的自然存在的基本特征有关。在人类文明中没有完全脱离了自然权利的历史,或脱离了社会历史的自然权利。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必要超越自然权利和历史主义的对立来找寻出路。

杨立华教授认为有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一种是西方的目的论式的价值体系,另一种则是儒家的基于“人的立场”的价值观。虚构一个全善全能的存在,并以之为标杆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并没有任何的价值优先性。儒家从不悬设一个抽象的“至善”,而是“始终坚守的是在人的立场上的一种思想,人的立场意味着有限性的立场”。人是有有限性的,人不是可以站在云端俯视人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中庸》中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强调的正是这个意思。

至于如何通过这个有限性的立场建立价值系统,杨立华教授认为,从一个现实的、真实的人角度上讲,除了天地自然的基本环境还有社会历史情境。人在自然社会历史情境中有一个位置,其本身内蕴着固有的价值尺度。而儒家的价值理念里,既有一个时间的纵向历史维度,又有一个横向的社会身份维度。在这个两个维度之间有一个至善的点,这个特定的位置本身有一个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尺度(亦即儒家所强调的“分”)。在‘自然-社会-历史’的特定、具体的位置上,其所内蕴的价值要求与人的本质上的潜能的结合,由此而构成的这样一个价值系统,就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它是外在的位置要求,而这种位置要求又恰恰应和着内在的人的本性,这种人的本性与位置的结合,恰恰就构成了一种称之为“身份正义”的东西,也就是“礼”。

在谈及儒家基本价值的历史发展时,杨立华教授梳理了儒家的道德系统,在分析了“诚”、“至善”、“和”等一般性的价值原则之后,突出了儒家的基本价值从孔子“仁和礼”的系统向包涵了“仁、义、礼、智、信”完整展开的价值系统的演进。值得一提的是,杨立华教授在演讲中特别指出,“和”不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而只是有限定条件的交往原则。

演讲最后,杨立华教授谈到了如何用价值来衡量人的问题,认为这个原则就是忠恕之道,它从来不以最高标准来要求人,不站在最高的标准而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忠恕之道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恕道,不能用最高的价值去衡量,儒家的考虑总是应和着现实社会历史条件的有限性,虽然有当然的这一面,但并不绝对地以当然为衡量,是站在“自然-社会-历史”位置的根基上,而不是一个外在的、全善的标准。儒家的基本观念还是一个有限性的立场,所有一切道德的展开点都是站在人的位置上。

北京大学“大道学术”系列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儒行社承办。第一场由儒学研究院院长汤一介先生主讲“儒学中的普遍价值”,第二场由王博教授主讲“爱:忧乐之间”。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