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在北京大学举办

     6月15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系列讲座第六讲在理科五号楼三层学术报告厅开讲。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郭齐勇教授作了题为“我的儒学观”的演讲。此次演讲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熙国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翔海教授担任主评。

郭齐勇教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自己的儒学观,即开放发展的儒学观。这一儒学观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儒学、儒家或儒教是具有今天的时代精神的儒学、儒家、儒教,孔子是“圣之时者”,儒家是“时间的人”,与时偕行,不舍昼夜。第二,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西方学术、诸子百家之学互补兼容,相辅相成,互相拥抱。儒学善于借镜各家之成败得失。第三,儒学是生活,儒学有草根性。即使是在农业社会之后,即使清末民初以来基本社会架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学、儒家仍活在民间。儒学就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之中,在社会大群人生的伦常之间,在日用而不知之间。我们希望把日用不知提升为自觉自识。第四,儒学的范围甚广,很难归结为道德的或泛道德的,政治的或泛政治的,儒学在观念、制度及化民成俗的三层次中,有很多改善传统政治的良性的东西。第五,儒学与现代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参与现代化的积极力量。儒学不仅仅只具有克服现代病、治疗现当代顽疾的作用,也不仅仅只具有心理慰藉的作用,儒学的主要精神与价值理念是人之所以为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当代中华法治社会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之基础。儒学丰富的内在宝藏还有待我们一代代人去发掘、发现和转化。第六,儒家教育是性情教育,儒学是教养、是文明。

郭先生还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恰是以儒家文化为其文化土壤的。儒家文化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自我诸关系的讨论非常丰富,很多历史经验、治世方略、人性修养的道理需要我们用当代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与总结,以提供今天的人们来借鉴。我们提倡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多元开放的心态,对儒家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后,郭先生以蔡元培对儒家道德资源的挖掘为切入点,阐发了儒家修身成德之教与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关系,认为儒家之教,重在教人成德。在儒家看来,道德善恶的标准、道德实践的根据在内心的良知良能,这一本心本性又不是事实经验层面的,而是有超越的天道为源头或理据的。与基督教不同,儒家不把道德的基础放在外在超越的存在上,而是放在内在心性上,因而十分重视心性修养的工夫。这一成德之教有着十分丰富且生动的内容与实践性,在今天的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中,特别是公民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中,完全可以做创造性地转化。

王中江教授、李翔海教授、孙熙国教授都对郭齐勇先生将学术研究与生活和实践修为完美结合的儒者风范给予了高度评价。王中江教授就儒家文化中的普世性和差异性、儒家文化与民主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如何更好地作为人们精神指导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翔海教授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郭(齐勇)、王(中江)、李(翔海)三位教授还同在座的学者和学生就相关学术和社会问题做了深入友好地探讨和交流。

最后,孙熙国教授围绕郭齐勇、王中江、李翔海三位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目标,鼓励同学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儒学,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做一个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儒者”,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世界的儒学化和儒学的世界化的同时,更要实现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