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举办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媒体见面会
威尼斯双年展被誉为“艺术界的奥林匹克”,在第54届双年展上中国馆以“弥漫”为主题亮相此次双年展。自6月开馆以来就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球,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6月25日,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携部分参展艺术家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多功能厅召开媒体见面会,讲述中国馆中“弥漫”的故事。本次双年展的五位艺术家中有四位——潘公凯、原弓、蔡志松、梁远苇都出席了媒体见面会。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担任主持人。
据彭锋教授介绍,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由五位艺术家构思创作,作品分别是潘公凯《雪融残荷》、原弓《空香》、杨茂源《器》、梁远苇《我请求:雨》和蔡志松《浮云》。中国馆选取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香、酒、药、茶、荷五种元素,探索中国有关的气味概念,从而反映东方美学中的气韵之美。他希望艺术展“弥漫”的中国味,能呼应千百年前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威尼斯的气味,唤起整个威尼斯城的历史记忆,同时使这种“中国味”成为世界各地的观众们挥之不去的东方情结。
中国馆运用“气”这个富有中国美学特征的命题来展现中国历史文化,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空灵而精妙的世界,表现形式很独特,因而受到了参展艺术家、策展人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海外媒体的普遍关注。据彭锋介绍,6月1日欧广联开始以原弓作品为主报道中国馆,此后各大媒体纷纷对中国馆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包括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Art in America》《环球时报》等著名媒体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展的四位艺术家潘公凯、原弓、梁远苇、梁志松相继发表感言。潘公凯认为,中国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以味道“弥漫”的主题弥补了场馆空间简陋狭小的缺陷,并以纯艺术的东方文化感与其他场馆的实物化展览形成了对照。
最后,彭锋和四位艺术家还和现场的国内媒体人交流并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故事,他也表示非常希望能让东方文化中的气韵之美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次“弥漫”。
延伸阅读: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它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1893年 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他的发起人正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多·塞瓦提可。就这样在1894年4月22日第一界威尼斯双年展拉开了帷幕。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主要展览的是超现代艺术。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于2005年6月12日首次设立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