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毕业生介绍之 毛晓强:西部,奋斗的新起点
本次系列报道共设“红色信念”、“黄色土地”、“绿色奉献”、“橙色卓越”、“蓝色飞翔”、“紫色斑斓”、“白色心语”七个版面,通过对我校2011届不同类型优秀毕业生事迹的汇总整理,集中展现本学年度优秀毕业生群体的“光荣”与“梦想”,进一步激励全体北大学生不畏艰难、坚定理想,在挫折迷茫中坚守真信念,在纷繁芜杂中捍卫真性情,在时代洪流中锻造真精神。正是一代代北大人的坚守与捍卫,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才得以永葆生机、薪火相传;正是一代代北大人的秉持与追求,北大精神才得以生生不息、历久弥坚。
惟愿,透过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生活见闻,真实诠释当代北大人不断追求的价值理念、担当意识和责任情怀;惟愿,所有北大人高擎北大精神火炬,与祖国同行、向梦想出发,以不懈的奋进书写最精彩的人生华章!
西部,奋斗的新起点
个人简介:毛晓强,男,回族,甘肃定西人,本科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年考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曾获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优秀共青团员等奖励。2010年5月4日,作为学生代表与温总理就西部大开发等问题进行交流。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策划组织多项大型活动。所在班级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团支部”、“北京大学优秀班集体”等荣誉。
毕业去向:赴西部就业。
座右铭:条件不足畏,命运不足信,得失不足计。
回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北大求学短短两载,好像还没有熟悉燕园的一切,却已临近毕业,十分感慨。入学时的场景还是那么清晰:走在五四大道上,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自己也是一名北大人了,也许每一名新同学当时和我有一样的兴奋。迫不及待地骑着自行车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未名湖、博雅塔、西校门、朗润园、校景亭……好像一切都在欢迎我的到来,那么让人陶醉。
过去那点事儿
我求学的经历和大多数同学有些不一样。初中毕业时,梦想着自己可以去城里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但父亲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决定让我去中等师范学校读书,将来做一名小学教师。我没有与父亲争执,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将大学之梦深深地藏在心里,擦干眼泪,背起行囊,走向前方。中师的培养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相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得知学校每年会有几个保送名额免试进入大学深造时,深藏在我心中的大学之梦再次被点燃,于是我更加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的拼搏后,我如愿以偿地被免试推荐到大学继续深造。回想四年的中师经历,感慨万千,我感谢它,因为在那里我的梦想开始起航。
进入大学,对我来说已经是命运的眷顾,我丝毫不敢懈怠,仍旧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但燕园对于我这样来自教育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仍是一个美丽而遥不可及的梦。庆幸的是,这个想法因一次来京的旅行彻底改变了,北大的学术氛围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时我旁听了两堂课,一是夏文斌老师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他提到的北大老教授季羡林给学生看包的小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另一堂是讨论课,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来北大求学。怀着这个新的梦想,我刻苦学习准备考研,终于踏上了这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
就这样,我走进了北大。作为一名来自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我是幸运的。在家乡,由于经济条件和视野的限制,许多和我一样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龄人中有很多甚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就踏上了打工之路。感谢我伟大的父母,他们宁肯自己受累,也要帮我实现梦想。这一切都将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同时也更懂得回馈。
燕园那些事儿
进入北大求学是我生命中最值得回忆的经历。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这首歌将我带入了燕园的怀抱,从此,读书、听课、做研会工作、听讲座就成为我生活中的全部。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师爱友”,老校长蔡元培回答了怎样做学问、怎样做人的终极命题;“北大是常为新的”,鲁迅先生将创新作为北大的属性;“只要民族没有复兴,我们的责任就没有完成,只要天下还有贫穷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贫穷中,只要天下还有苦难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在苦难中”,林毅夫老师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至高情怀教导我们,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平衡个人的与社会的理想。我用心感受着北大的气息,被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所深深感染。图书馆里的阅读、未名湖畔的遐想、课堂里的讨论……这一切不仅仅是自己生命中的点滴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北大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个合格北大人的回答。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使我更加懂得尊重真理、更加懂得担当与责任、更加懂得自由与包容。
专业课的学习当然是重中之重,老师的严格要求有时觉得苛刻,但现在想起来真是受益颇多。在研究生阶段,课堂上的讨论非常活跃,你可以尽情表达你的观点,领略同学们的风采,大家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出于自己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兴趣,我还旁听了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政府管理学院的课程。听讲座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无疑是我成长的又一片沃土。在那里我领略了学术界、政界、商界名人的风采,开阔了眼界,对学术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2009年10月,经民主选举,我开始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当时心里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忐忑的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这一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带领研究生会团队竭力为同学们服务,策划学院信息共享、学术科研、素质拓展、社会实践、青春风采、温馨家庭等六大平台的建设,组织“新中国60年成就与启示”大型学术讲座、中秋晚会、素质拓展活动、师生乒羽赛、北大-清华-人大“三校博士论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校和同学的肯定是对研究生会的最大鼓舞,当我们手捧“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团支部”、“北京大学优秀班集体”、“北京大学2010年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荣誉时,内心无比激动,是北大让我们懂得了求实之贵、奉献之乐、团结之力、协作之美。
2010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大学,与我们共度“五四”青年节。“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是总理对我们青年的教导。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就“西部大开发和未来我国发展之路”问题与总理交流,总理从重视经济社会发展、重视社会公平正义、重视教育和科技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真切想法,让我深切感受到总理对西部发展的重视、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期盼。
两年光阴转瞬即逝,两年收获受益终身。是北大,提供给我快速成长的广阔平台,告诉我感恩、严谨和担当;是学院锻造了我踏实严谨的治学之风;是老师,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是父母默默的支持,伴我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奋斗的新起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亲自体验人民的艰辛、倾听百姓的心声,才能对我们的国情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我们的国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生于西部、长于西部,更加了解西部的状况。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西部的孩子。
毕业之际,我选择了回家乡工作。原因有三:一是我深深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对西部和基层的重视,以及西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二是我来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西部、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我愿意回家乡工作,那里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三是沐着党的民族政策之雨,我才有幸来北大求学,服务基层、奉献西部、回报国家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这是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清华大学与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谈话时说:“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而不至于后悔?那就是你们的理想、信念。”我把这些都看做是对我的鼓励。基层工作的道路艰辛而曲折,作为一名有志青年,必须有勇于吃苦而不叫苦的精神,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去克服种种困难。只要我们坚持理想、脚踏实地,任何困难都不能把我吓倒,任何得失都不能让我动摇。
今天,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两载的燕园,心里很不舍,带着这种不舍更能体会到它的珍贵。燕园教育的根本在于让我们去做一名有担当的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既然选择了扎根西部,我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踏入燕园是开始,为了追求心中的梦;离开燕园亦是开始,为了实现心中的梦。西部,我梦想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