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吴志攀教授为百名司局长作专场讲座
7月12日上午,201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干部选学北大第七场讲座开讲。著名法学家、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做题为《关于“部门货币”的法律思考——我们身边的金融法律问题》的演讲。继续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张虹主持,近百名司局级干部参加。
“部门货币”是吴志攀教授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新名词。他以敏锐而独到的眼光发现,1995年以来中国经济生活中,许多部门发行了具有某些货币职能的“准货币”,如公交卡、美容卡、饭卡等,通过预售、储值等方式,把大量货币“圈”起来。他将这些“准货币”概括为“部门货币”。这种“货币”并非由国家发行,但却具有实际支付功能。他以国外发达国家为参照,指出“部门货币”在中国存在的特殊性。他认为,部门垄断、部门利益和百姓追求便利是产生“部门货币”的直接原因;国内信用系统的不完善、法律监控的缺失则是产生“部门货币”的深层原因。
吴志攀教授进而剖析“部门货币”存在的风险,并由此带来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亟需解决的法律监管问题。他指出,对于“部门货币”,政府正在与市场进行博弈。我国今年5月23日出台的《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标志着政府对“部门货币”开始监管。但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空白,监管还不到位,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随后,他还对伴随着网络而兴起的“第三方支付”现象进行了法律解读。
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现代化的授课方式,在近3个小时的演讲中,吴志攀教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给学员诠释了身边的金融法律问题——“部门货币”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带来的风险以及解决的对策。讲座结束后,有名学员在问卷评估表中写下了“扎扎实实,好”五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