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夫妇携《忐忑》做客北京大学
2010年,一曲《忐忑》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国,广为流传,被称“神曲”。“龚琳娜”这个名字也因此家喻户晓。2011年9月19日,龚琳娜、老锣夫妇做客北京大学《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为同学们带来一场精彩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20世纪西方音乐》课程与北京大学中乐学社联合举办,既是课程一讲,也是中乐学社“和•乐•呈•精•妙”系列迎新活动之“乐”部分。除了龚琳娜、老锣夫妇的出席,讲座还邀请了来自音乐、哲学、中文等各界专家,共同畅谈“新世纪来自中国的新声音”。课程教师毕明辉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一曲唱毕,龚琳娜微笑着和同学们聊起了自己的“奋斗史”。她在贵阳出生,从小喜欢音乐。一次在电视上看见了吴碧霞的演出以及名字“吴碧霞”后面的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从小大胆的她便给吴碧霞写了封信,请教如何考上这所学校。后来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开始正式学习声乐。7年苦学,坚持不懈,龚琳娜逐渐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底。大学毕业后,单一曲目与形式的演出让她厌倦,龚琳娜发现自己的“可替代性”,从而开始思考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新音乐”。
遇到老锣,可以说是龚琳娜在音乐路上的一个转折。“那时没有想到爱情与音乐是连在一起的。”龚琳娜有些羞涩地笑着说。她谈到当初两个人初次合作即兴乐曲,老锣弹奏的巴伐利亚琴“带着”她的声音,让她感觉人生第一次不是在“表演”,而是融进了音乐、一种“打通经脉”的感觉。受到启发,她决定去苗族山区采风,从“原生态”中寻求重新获得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力。
之后,龚琳娜跟随老锣到欧洲观看演出,并逐渐举办自己的演出。在这一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也开始思考如何做出国际化的中国音乐。“我希望自己的演出能够让观众明白、理解。”她说,“要关心观众,所以要投入,你的动作随着声音走,观众就会随着你走。”这也解答了很多人对于她“夸张”台风的质疑。至于如何看待“神曲”一词,龚琳娜幽默地说道:“我一开始很诧异,怎么就唱出神来了?其实之所以《忐忑》别人模仿不了,是因为每个人都唱出了自己的神。”
座谈中,老锣用流利的中文从“外国人”的视角谈了自己对于中国新音乐的一些思考。他指出,欧洲人对于中国音乐缺乏了解,他们会觉得中国音乐“有意思”,但不一定喜欢。他说,现在没有一种音乐能完全代表中国音乐,中国音乐丰富多彩,将来一定有更大的发展。
为了更生动地诠释自己对于音乐的见解和努力,这对在音乐上极为默契的夫妇现场奏唱了《静夜思》《你在哪里》两首技巧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曲目。
随后,嘉宾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于龚琳娜、对于新音乐的看法。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世纪西方音乐研究中国首席专家钟子林教授肯定了龚琳娜演唱技巧的纯熟及作品的多样性;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历史专家李西安教授赞扬老锣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音乐的深刻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夏可君教授强调了龚琳娜作品的生命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漆永祥教授指出,龚琳娜淋漓尽致的演唱,帮人“舒了这口气”。
讲座最后,中乐学社的同学们现场伴奏,龚琳娜与北大学生一起合唱《忐忑》,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上一篇:香港摄影艺术作品展走进北京大学
下一篇: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邀银行专家普及信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