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维廉教授在北京大学举办诗歌系列讲座第三讲
2011年10月28日下午三点,应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北大中文系邀请,北大首位“住校诗人”、美国加州大学的叶维廉教授在静园五院中文系学术报告厅为听众带来了他此次诗歌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即终结篇)——“气的构建和气的发放:气的实践美学”。
叶维廉教授首先指出,“气”与人体联系密切。它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与人的脉、筋、骨、肉等息息相关。而“气”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如书法、美术、建筑都有“气”的精神存在,中国先哲孟子就提起过"浩然之气”。
随后他阐述了中国的“气”与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提到西方人将中国的“气”译为“energy”,包含了活力、力气、能量等诸多含义。
接下来叶维廉带领听众欣赏了中国传统书法的行草书作品,在笔画如"高峰坠石、崩浪雷奔”的顿挫、线条的流动舞蹈、墨的挥洒与留白间,感悟书法艺术的“笔断而气不断”的特质,品读叶维廉教授所说的“气在其中的构建和发放”。 “书法本身是一个空间,文字在上面跳舞”。叶维廉教授如是说道。
同时,叶维廉教授还认为西方的很多画作明显受到了中国“气”的影响。在梵高的《星夜》中,人们可以看到线条流动的气韵,抽象派艺术家Jackson Pollock的画作中,极具表现主义的风格更是展现了中国书法“气”之饱满而联动的特点。
“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以来注重的语言艺术中,‘气’显然是美感关注、美感客体最重要的一部分。”叶教授在之后的演讲中从具体诗歌入手,解读了“气”在诗歌中是怎样得到实践的。他重排了哈姆莱特“to be or not to be”这一系列独白,并亲自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带领听众体悟这段话里“情绪生命的跳动”,感悟主人公心情的焦虑与矛盾。叶教授引用了Charles Olson和Robert Creeley的“抛射诗学”中的“一首诗是由诗人感触到的‘气’,通过了诗,一口气转送到读者;诗本身必然是每一分钟、每一点都是一个高度‘气的建构’,每一分钟每一点都同时是‘气的发放’”这段话,并用“对位法”“休止和寂静是音乐气脉的一部分”“合唱形式”“音乐主题反主题”“气脉的跳动”等方面分析了音乐与诗行。在此期间,叶教授还请大家一起辅助他朗诵诗歌,再次活跃了全场的气氛。
最后,叶维廉教授用自己写的诗歌强调分析了“气”在诗歌中的构建,发放,使观众领略到了诗歌在“气”之神韵的构造下所生发的丰富美感、乐感、立体感,感受到了有如电影场景一般的明媚的诗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