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教授做客北京大学才斋讲堂讲解:小分子,大问题
“这既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影响现在与未来人类发展的挑战。”在11月17日晚7点的才斋讲堂第二十八讲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特聘教授朱彤就“大气痕量组份的变化与人类的未来发展”主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担任讲座主持。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等简单的小分子,属于大气中的痕量组份。这些痕量组份在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但却与全球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很多痕量的气体分子浓度大量增加,进而导致了空气污染、臭氧层损耗、气候变化等问题的产生。朱教授首先从人类母亲地球入手,讲述大气痕量成分对地球的重要保护作用。朱教授介绍,早在18世纪,科学家发现大气的主要成分氧气。现在又有研究证明,氧气对地球起到支持作用,而臭氧对地表起到保护作用,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防止其到达地球。在展示一张美丽的蓝色地球图片时,朱教授不禁感慨,“人类就是在这样薄薄一层大气中生活、繁衍、发展,现在我们必须试着了解她。”
接着,朱教授着重阐述了人类活动与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多种直观形象的图表来表现人类活动与大气能量组分的关系,“气温变化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气痕量小分子增加,从而引发温室效应、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地球气温在前2000年从未有太大变化,近200年却急剧升高,而温度每增加1度,特大暴雨几率将会增加2倍以上。提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朱教授不无担忧地说道:“气温在增加,危机在增加,我们未来会怎样?”“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情况会更加严重;而即使采取措施,气温还是会朝着持续增加的轨迹走去。”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同时采取减缓变化和适应变化两项措施,其中涉及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工业、农业等多个方面。朱教授特别强调了蒙特利尔公约在应对挑战中的作用,并肯定了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蒙特利尔公约的国家方案与行业计划实施上的参与贡献。
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朱彤教授以博大的情怀关注着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最后,他指出现今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困境和迷茫,同时也表示在科学持续进步的今天,人类社会发展模式定将随之改变。
上一篇:餐饮中心启动2011年度评优工作 公布各食堂民主选举出2011年度“优秀职工”候选人名单
下一篇: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和行政在五院会议室召开党政联席办公扩大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