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麦大维教授访问北大 并进行了八次专题讲演
应北京大学汉学家研修基地的邀请,英国著名汉学家麦大维教授于2011年9-11月访问北大,期间进行了八次专题讲演,主题均为他本人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唐代文史问题,涉及中古思想史、政治史以及文学史等领域,涵盖唐代精英文化的诸多层面,吸引了北大、清华、人大等多所高校师生的积极参与。
作为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在本次系列讲演中,显示了个人卓著的学术水平,同时展示了剑桥大学深厚的人文学传统。在讲演中,麦大维教授不仅中文流利,而且风趣幽默。他的研究往往能以小见大,别开生面。比如,通过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发布于普安郡的一份诏书,麦大维教授揭示出唐玄宗晚年的政治观点及其对封建的态度,借此也梳理了唐代与“封建”有关的各种话语和具体的历史情境之间的关系;从《司马光书仪》和《朱子家礼》中篇幅极短的李舟《与妹书》的引文,麦大维教授由此钩沉出李舟其人其事,并进而分析了其与中唐古文运动主要人物之间的交游往来,指出李舟这位几乎被淹没的历史人物,实际上对中晚唐的排佛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麦大维教授非常关注政治文化和宫廷礼仪方面的研究,他考察了作为文化赞助者和实践者的唐玄宗。通过细读目前留存下来的玄宗诗作,分析唐玄宗对文学的态度和利用,由此提示出两个要点,其一,赞助并实践文学是唐玄宗“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我们需要分析唐玄宗诗作的保存方式和流传情况,从而对其本来数量作出重新估计。文本分析之外,麦大维教授还擅长通过文本细读,复原历史上本来鲜活而微妙的政治氛围,一般以为,唐代官员的班序并不具有实际决策意义,因而也不受学者重视,但麦大维教授通过爬梳数量庞大的文献材料,指出,由于在正式朝会及非正式集会中,官员往往都行以班序,班序问题于是成为不同政治人物、政治群体互相博弈较量的焦点,由此便使得原本具体的制度史研究生动立体了起来。
除此之外,麦大维教授虽然远在英国,但同样关注各种层出不穷的出土材料,尤其高度重视墓志对唐代历史研究的意义。以狄仁杰为袁公瑜撰书的墓志为例,麦大维教授广泛收集、对勘其他各种类型的史籍,重新考察了狄仁杰在世时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作为,并指出此与后世评价之间相异甚至相反的地方,从而也分析了后世历史记录中流传的狄仁杰形象和评价话语的形成原因。这都显示了麦大维教授综合把握不同性质史料的不俗能力。
在本次讲学活动参与者中,除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教授、朱玉麒教授和陆扬教授等隋唐史专家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大家也在讲演中就麦大维教授及其代表的剑桥汉学传统发表了看法。
荣新江教授指出,通过麦大维教授的写作和讲演,能够深刻感受到他扎实的典籍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对任何史料都保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往往反复考量其文本内涵、写作时间、收录渊源等,无论其结论还是写作都可谓是锤炼而成。此外,荣教授还提到,通过麦大维教授的论文及其发表刊物,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密切联系国际唐史学界和汉学界,另一方面则与欧洲史学及人文学保持频繁互动,为西方中古宫廷礼制与文化研究,增加了中国的面向和选项,可以说,麦大维教授既是在全球视野下进行中国史研究,又为世界中古史的比较研究做出了贡献。吴丽娱教授也指出,在文本细读和史料辩证方面,麦大维教授给中国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他娴熟细腻且水乳交融的文史互证研究风格尤其值得中国学人反思、借鉴。
最后,深谙西方中国中古史发展历史与现状的陆扬教授指出,麦大维教授在西方汉学界是难得的一位文史兼通、功底过硬的学者,虽然著述不多,但每篇都有见地,有分量,他也希望能够推动麦大维教授论著中文版的面世,让更多中国学人了解其卓有特色的研究风格。
麦大维教授的这次访学,极大地加深了国际汉学界与中国唐史界乃至整个中古学界的学术互动,势必将进一步推动国际中古史研究的发展。
上一篇: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彼得·格林贝格尔教授来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下一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蔡洪滨教授当选为计量经济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