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北大儒行社“践行共同体”:致力儒学推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世致用之思,是莘莘学子千百年来奉行的求学传统;在中国文化精粹——儒家典籍中正心,在国学传扬中修身,则是思想学术与现实生活的完美交融。2008年10月,在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汤一介先生引领下,对儒学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众多学子们齐聚一堂,北大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以创社讲座“儒行与《儒行篇》”宣告北大儒行社正式成立。

    “儒行”二字取自《礼记·儒行篇》。早在创社之际,汤一介先生便以《论语•述而》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为儒行社致辞,以此展示儒经脱去胸中尘浊、熏陶人格之功效;而儒者修身立德之根本,最终则落实在“行”字上,笃志笃行,推已及人,是儒学融于生活的真滋味。近日,记者采访了现任儒行社社长及主要社员,领略到他们对“研读儒家经典,弘扬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思想”这一社团宗旨的独特诠释。不仅歆享着儒家经典的滋润,更以实践诠释着“知行合一”这一古老的认识观,他们用虔敬之心,感悟着源自中国传统最深处的文化温情。

 
大道学术讲座座无虚席

“学术共同体”:体悟儒者气象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beida/深入了解、体会儒家文化,是“行”儒的首要任务。唯有品读儒经的字字珠玑,理解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儒学义理,才有可能进一步弘扬儒家文化。作为学术共同体,儒行社用心营造着友好的学术环境。

自创社起始终坚持的读书会,是儒学品读日常化的首推社团活动。按照惯例,社团内每周举办一次“小读会”,由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带读。20—30人的小规模诵读充分保证了读书质量;以《论语》为基础文本,进一步细分为《孟子》小组(I、II)、《大学》《中庸》小组、《诗经》小组的分组形式,为社员们提供了投己所好的选择空间,有效消融了来自不同院系社员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成员们每周轮流解释文本,后由带读者点评,不仅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营造出集体探讨氛围,使社员的经典阅读能力在细致阅读文本中得到提升,更在以一年为周期的思想碰撞中加深社员对家经典丰富内涵的体悟。而以沙龙形式举办的“大读会”,则为社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小读会”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实现综合性交流。

不局限于小范围传播,儒行社更致力于扩大国学宣传面,在每学期承办的“大道学术”讲座中为校内外广大听众传播国学知识、传递国学精神。不仅汤一介教授、王博教授、杨立华教授等老师先后在这一舞台上绽放过思想华光,有杜维明先生畅谈“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李中华教授感论“国学的三重理念与当今人类文明转型”;更有陈鼓应先生等台湾知名学者应邀前来,交流国学体悟。溶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国学,为两岸学者的思想交融提供了天然的共同语言。座无虚席、场场爆满的教室,是同学们对国学讲座欢迎、喜爱的最佳证明;而在这一次次思想盛宴中,点滴感悟也唤醒了生活中日渐麻木心灵,滋养着自立、刚毅、近人、特立、忧思、宽裕的宏大人格。

读书求知,引导着儒行社为儒学爱好者们提供更多认识国学、了解国学、改善教育的机会。徜徉在儒家经典中,社员们以孔子的仁礼观、孟子的人性论、心性论等中华民族思想精粹积淀自身、熏陶品质。

“践行共同体”:致力儒学推广

 
2012寒假伊川支教

 

着眼于“行”,乃弘扬儒家文化的根本落脚点。儒家思想不应只作为文化知识封闭于书卷中,而更要在实践中发挥其规范个人、教化社会的功能。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以实践支撑“儒”之体会,把所思所感落实在实践中,是儒行社作为践行共同体的另一面。

每周的北京府学小学之行,是儒行社的“必修课”。在这座临近明清顺天府学、拥有近700年历史的古地讲授国学,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每年寒暑假去分布于祖国各地的固定点进行一周的国学教育,则是儒行社凝聚人心、锻炼社员的好方法。由于报名者众多,为保证教学质量,每批参与者们都需经过至少三次培训,学习前辈们的示范课,还要在团队出发前排定课程、准备好所有教案。首次参加国学教育活动的同学需模拟试讲20分钟,经点评、改进后才可称为正式团队成员。每当开辟新教育点时,支教领队们都要先与当地老师充分沟通、对同学一一家访,了解班级的性格特点,再量体裁衣地设计相应的教学风格,比如为性格活泼、喜欢发言的孩子们适当增加讨论次数;而对寡言沉默的班级,则更多给予鼓励。从吃饭、睡觉到备课、上课,紧凑的日程安排,严格的社约规章,保证了所有成员的教学质量。

为了使儒学教育生动活泼、免于课本的死板局限,社员们想出了众多方法:发挥成员个人优势,为《诗经》中的20多篇诗自谱歌曲,带领孩子们同唱诗经;通过太极拳等中国传统运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国学的魅力;成语接龙等小游戏,更使国学变得妙趣横生;以绘画、图片放映展示诗经中描述的植物,更让经典与孩子们一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成德之学,儒家重在培养人的德性。其通过“移风易俗”无声润物的教化方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因此,儒行社与云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以兄弟社团的形式共同进行国学推广,扩大宣传辐射力。然而,他们的选择对象不仅限于贫困小学,广东中山的国学冬令营等条件较好的国学教育点也被纳入其中。对于这些教育点的意义,现任社长于文博解释道,在目前“多元文化冲击之下,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感受来自儒经典籍中孝悌、忠信的力量,对培养下一代的国学亲切感有着重要影响。

孩子们的进步,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显露出来。国学教育过程中,社员们始终与孩子们在一起。聊天、写作文等流露的真情实感,反射出学生的心灵成长;老师、家长的热情反馈,给予社员们肯定与信心;每次结课仪式上,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一个特别的小本子,上面记载着每位老师的评价,让孩子们在今后更有动力;书信,保持着社员与孩子们的沟通;而最让社员们开心的,还是家长和孩子们以期盼的目光热切询问道:“下次什么时候再见面”。于文博坦诚道,每次国学教育的过程都很辛苦,“但收获时很感动”。

国学推广团队并不单纯以考试量化孩子的成长、收获,而是在他们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品行的转变中看到成果。他们并不认为仅凭几次短期教育就能彻底改变孩子的发展轨迹,但让孩子们“在平凡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友爱共同体”:提升自我内涵

儒家文化对从小成长于其中的我们,本身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包容性。因此,在研读中践行,在践行中成长,不仅体现着儒家作为国学代表的显著特征,更代表着儒行社对社员们的期盼。

儒学并非外在的客观知识,社员们都认为,“你读了什么就会在生活中做到什么”,只要用心阅读,就会有属于你自己的感悟。社员之间相接相与,共同学习,相互切磋,既为每一位社员提供自我修养的环境与资源,本身也是自修。儒行社社刊《儒行》中,收纳了往届社员们的支教心得、读书体会、社团出行感悟等等,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足迹,也承载着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儒行社很温暖,社员彼此都很亲近”,已有两年社龄的秦晋楠颇有感触地说道,“这是经典和现实碰撞的交点”。

当被问及个人体会时,于文博说道:“儒家文化给了我很强的归属感,这也促使我最终选择中国哲学作为研究方向。给孩子们上课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不只是讲课技巧,比如《弟子规》中细小的生活习惯,在交给别人时你得先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在自我反省、自我鞭策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所有人都抱有谦和的敬意,是她对自身元老社员经历的总结。

如何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并不是儒行社与我们能够马上回答的问题。不过他们确信,日常生活及其处境就是意义的所在处、生发点,也是思考与践行的源泉,是儒家文化的本义。他们相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虽然持续承受西方文明的冲击,但仍具有着不可熄灭的生命力,因而成为民族自觉、自主的根基所在;他们相信,当西方现代性将人抛弃在异乡,使人成为文化流浪儿时,儒学仍能为中华儿女重建精神家园。

现在,北大儒行社作为国学推广的高校社团代表,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扩大。于文博说道:“外在的形式容易传承,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在活动中体验儒学与实践的交融,让更多人加入到日常化国学中,是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而不追求表面规模的快速扩张,质量才是他们最重视的核心所在。

挖掘儒经传统,重建文明主体,在自立吾理的践行中渐远,这,就是北大儒行社留给我们的背影。

社团简介:

北大儒行社,2008年10月成立,指导老师为汤一介教授、许抗生教授,以读书会、国学讲座、国学推广三项为社团品牌活动。2010年于云南大学成立兄弟社团云南大学儒行社,在云南地区传播国学文化;2011年在洛阳与郑州大学历史探索者协会合作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此外,还与北京燕乌集阙读书会、河北儒教研究会合作,共同学习儒家经典,传播儒家文化,践行儒家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