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大学—京都大学跨文化交流项目举行闭幕仪式
2013年9月12日下午,第三届北京大学—京都大学跨文化交流项目(简称PUKU)闭幕式暨成果汇报会在北京大学北阁104举行。项目指导老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王京老师,日本大使馆早乙女尚先生,全日空中国统括室营业部经理堀北征一郎和副经理孙岳先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杨雅虹女士。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beida/会前,会场屏幕上先陆续播放了三个暖场视频,记录了本届活动中中日双方成员在京都和北京20天的议题工作和生活花絮。
汇报会上,主持人首先对本项目作了简要介绍,回顾了中日双方为议题所做的准备工作,并同时向日本国驻华大使馆、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等单位表示感谢。
王京老师在讲话中指出,PUKU的项目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成员可以亲身感受中日两地的社会文化体验,二是为成员提供交流和发展友谊的机会,三是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自身的思考。王京老师同时强调,PUKU必须要明确理念,有回馈社会的责任心,鼓励成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应社会问题。在PUKU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王京老师认为可以尝试涉及交通、旅游、时尚等更加广泛的议题。
在项目成果展示阶段,本届PUKU共分为传统组、环境组和社会组三大议题组,各组围绕其核心议题先后在京都、北京两地开展为期20天的实践调查和对比综合研究。
本次社会组的核心议题是志愿活动对儿童的影响,成员们考察了北京、京都两座城市的NPO(非营利性组织)和NGO(非政府组织)针对儿童的志愿活动的设计内容及其成效。社会组自行设计了志愿活动,并邀请打工子弟学校的同学们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通过此,社会组深入了解并探索了志愿活动在为他人创造价值和帮助他人实现价值两方面对帮助儿童起到的作用。
传统组的展示议题是传统建筑四合院的现代发展和保护。该组成员实地考察了京都的传统建筑町屋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四合院的发展保护,提出其在现代社会中渐渐演变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不便的成分,如与自然相接的院落理念、亲近的邻里关系等特质。
环境组的核心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社会。围绕该主题,成员们在北京会期考察了包括环保NGO“自然之友”、北京大学相关学生社团、五道营交换商店、小毛驴生态园等不同机构对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念和采取的相应行动。结合此,环境组确定自己的方案为堆肥推广计划,并在海淀区的中海枫涟山庄社区举办了一次堆肥推广活动,演示堆肥步骤并鼓励该社区居民接受堆肥。
孙岳先生在点评中指出,本届三个议题都很具实践意义,关注到了北京和京都两地的共同问题,譬如社会组议题关注的流动儿童福利保护问题。
王京老师对于担任展示工作的同学的精彩表现表示肯定,并提出中日双方的相互认知问题,鼓励双方成员在今后的学习和交流中能够消除隔阂,增进了解,为中日双方的友好关系做出贡献。
上一篇:《吉金成瑞 宝相庄严 ─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展》在北京大学开幕
下一篇:北京大学启动第一届“阳光伙伴”新生同行朋辈辅导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