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北大未名咨询电话
清华留学报名
 
 
 
 
 

我校驻校诗人余光中教授系列演讲成功举行

    9月14日至9月28日,由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和北大中文系主办的驻校诗人余光中系列演讲顺利举办。台湾中山大学荣休教授余光中受聘为2013年北京大学驻校诗人,并在驻校期间,先后作了题为“诗歌与音乐”、“旅行与文化”、“当中文遇见英文”三场主题演讲,还给同学们现场讲解其翻译的戏剧《不可儿戏》。北大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中文系系主任陈跃红、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平原出席演讲会并担任各场主持。驻校诗人系列演讲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场场满座,共计1500多人次聆听演讲。

第一场:“诗与音乐”

9月14日下午,首讲“诗与音乐”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演讲由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谢冕主持。

“津浦路伸出三千里的铁臂欢迎我去北方,母亲伸两尺半的手臂挽住了我,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却一直保留至今。”时隔近半年,余光中教授再次来到燕园,回顾六十余年前便与北大结下的不解之缘。台上的他,身着麻灰的背带裤,清瘦而目光炯然。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beida/演讲伊始,余光中教授借助幻灯片展示诗、乐、画的三角关系,通过对比诗、音乐和绘画艺术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指出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本身的每个字都有意义,通过意义产生的意象和意境给诗带来悦耳的听觉感受和优美的画面感。他表示:“诗以意义统摄音乐和绘画,出于三角形中的上层。因此诗是一种综合的艺术。”

随后,余光中教授又以中国古代歌诗和西方传统诗歌为例,从以诗入乐、以诗状乐、以乐理入乐等角度入手,全面展示诗本身的音乐性以及诗与音乐的内在关系。

演讲的下半场,余光中教授站在台上朗诵诗歌,更形象直观地向观众展示诗与音乐的关系。他深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写作的《雨声说些什么》、《请莫在上风的地方吸烟》和雪莱等写作的英文诗歌,并吟诵一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声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处处显示着先生的博学与可爱。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余光中教授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于诗歌写作的看法,指出“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表示在这个忙碌的社会中要学会停下来与自己对话。

第二场:“旅行与文化”

9月21日,余光中先生携夫人范我存女士来到燕园理教108室,出席讲座的嘉宾有中文系主任陈跃红,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陈平原,中文系康士林教授、中文系团委书记周昀老师等。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讲座一开始,余光中先生就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名句精妙地引出了“人生如旅行”这一观点。其后,余先生以世界名著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旅行背后不同的人生境遇。如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经历了在海上流浪十年的艰辛旅途;在但丁的《神曲》中,则用游历“地狱”、“炼狱”、“天堂”的过程象征人的心路历程。除此之外,余先生还用《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等不同的旅行著作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与人生的独特魅力。接着,余光中先生总结出了旅行的七大动机——教育、学术、政治、宗教、经商、逃难、游乐,还幽默地将杜甫称作“中国最伟大的难民”。随后,余光中先生和大家分析了旅行的方式:独游、群游、折中、交通工具。下半场讲座,余先生给大家展示了不同国家的纸币和其中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改大家对纸币“充满铜臭味”的看法。

最后,余光中先生为此次演讲做了总结——旅行的三重境界是消费者、观光者和旅行者,而旅行中的三种观赏方式则是“在户外观赏自然,在广场观赏人文,在博物馆观赏艺术”。余先生还别出心裁地提出了旅行三段论:行前多准备,途中多积累,返后多回顾。

此次“旅行与文化”是余光中先生在北大进行的第二场讲座,让北大学子领略了旅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旅行中对文化的深度思考和体悟。

第三场:《不可儿戏》展映赏析

9月25日晚,伴着淅淅沥沥的秋雨声,余光中先生在理教303进行了系列讲座的第三场:《不可儿戏》展映赏析。本场讲座由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主持。

在陈跃红先生的开场白之后,余光中先生首先对《不可儿戏》这部戏剧的作者奥斯卡•王尔德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王尔德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一位才子,也是一位全能的作家,写过童话、小说,也写过诗和戏剧。” 被世人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健将。王尔德的四本喜剧余先生都翻译成了中文,其中《不可儿戏》是最叫座的一部。余先生指出,王尔德讲话的方式“颠颠倒倒,正话反说”,应用于戏剧中的台词对话是犀利而富有有文采的,骂也能“骂出一道彩虹来”。他还幽默地说:“他给你刺一个伤痕,伤痕可能都是玫瑰的形状”,引起大家一阵轻松的笑声。余先生还提到,自己写作幽默散文时的灵感,有很多都是受王尔德的启示。

接下来,在余先生简要介绍了戏剧《不可儿戏》的剧情内容之后,展映便正式开始了。《不可儿戏》这部喜剧讲述的是英国上流社会的金童玉女之间的爱情与婚姻。剧中除了两对年轻男女的爱情主线之外,还加入了一对失散的兄弟手足相认的情节,增添了剧情的紧凑性和趣味性。

在展映结束之后,余光中先生对这部剧进行了解析。《不可儿戏》的英文原名叫《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其中年轻人的名字“认真”其实是个巧妙的双关语。余先生提到,在翻译的过程中,为避免陌生的典故影响欣赏者的理解,他进行了很多调整。余先生强调,中文的句子对仗效果比英文要强,可以将王尔德的“颠颠倒倒、正话反说”体现得更充分,建议大家通过阅读仔细揣摩其中语言的妙处。

第四场:“当中文遇见英文”

9月28日,余光中先生在理教108进行了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当中文遇见英文。本场讲座由中文系党委书记蒋朗朗主持。

余光中先生在开场白中,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两门语言在世界上的使用情况:用中文做母语的人非常多,但作为第一外语学习的人则很少;英文的情况恰好相反。

本场讲座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较中文与英文,目的是让我们对母语有更深的认识,正如余先生所说:“要有点距离,才能认识更多。”

首先,余先生介绍了中文初遇英文之时的“音译”现象,比如,把Democracy、Inspiration等词翻译为“德谟克拉西”和“烟士披里纯”。余先生接着告诉我们,很多这样的词汇到现在使用广泛。

余先生以不同语言的例子说明:“文化交流之后,语言之间会相互影响,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是纯粹的、一成不变的”。同时,余先生还分别介绍了中文受到外语的影响和英文中的外来因素。影响中文最大的是随着佛教传入的梵语;而英文中则有大量的法语词汇。余先生从诗歌、文法、介词和连词、名次称谓中的性别色彩,和成语中对仗平仄的美学角度,分析了中英文的差异,并以唐诗为例,说明翻译的难题。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中,余先生以四首自己翻译的英文诗为例子,具体向我们展示诗歌翻译的特点。对于翻译,余先生总结道:“翻译的最高境界,是把风格翻译出来,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硬译。”

余光中先生在演讲的最后对同学们提出了建议:希望同学们一方面努力学英文,同时也不要忘记中文的精妙,“适量使用成语,是写文章的大道理”。

余光中先生及夫人在驻校期间先后接受北大电视台、《北大青年》报社的采访,与北大青年学子交流学术、人生的体悟。余光中教授也表示,他和夫人在北京的这段访学之旅也将作为他的诗歌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不久将会有相关作品与同学们分享在未名湖边的生活体验。10月2日,余教授夫妇结束了在北京大学为期三周多的驻校访学,其学术思想、诗歌观念、人生体悟已通过讲座、访谈在北大学子中传递、辐射。

据悉,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创大陆高校“驻校诗人”制度,这是诗歌与大学教育互补的有效方式。北京大学“驻校诗人”计划拟邀请海内外文坛上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到学校来讲课、举办诗歌创作班,举行小型的对话会、交流会等。驻校诗人制度给学校带来诗歌的氛围,诗人也给学校带来当下诗坛鲜活的信息,为研究者与创作者的全面交流提供机会,丰富了文学创作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路径。此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叶维廉教授曾作为北京大学首位驻校诗人入住燕园。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民主楼207

咨询电话: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留学预科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