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争办出国班 高收费未必保证高质量
不出国,就能上国外的高中课程,申请国外的大学;虽然三年费用总计约30万元,但相比到国外读高中,仍便宜了将近2/3;更重要的是,孩子还可以暂时不用远渡重洋,继续留在身边。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出国班”这条介于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求学新路。而中学也看中纷纷争抢办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已有13所中学开设了“出国班”,其中8所为公办高中名校。
打算以后出国少走弯路
去年9月,市民
平和双语学校的“出国班”每年6万元学费,还有一次性3万的代办费、教材费等,三年下来至少要30万元。
政策松动,高中争抢“国际蛋糕”
近日,上海交大附中得到杨浦区教育局的批复,正式试点IB国际课程实验班,成为上海第8家开设“出国班”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出国班”意味着学生上的都是国际课程。最早国内学校开设国际课程,针对的都是外籍学生。但2003年前后,以中加枫华学校为代表的苏浙一带学校,开始相继开设针对国内学生的“出国班”,因为那一带的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出国留学。
一位业内人士说,当时上海的政策卡得紧,没有办法开设这种“出国班”,因此有些想让孩子出国的家长,就干脆把孩子送到苏浙一带去读书,那些学校也招收上海学生,因此也被称为上海中学生出国留学的“后花园”。
近几年,一些民办高中开始陆续开设“出国班”,而从去年开始,上海的公办高中也纷纷加入,想要分享这块“国际蛋糕”。目前,交大附中、南洋模范中学、位育中学、建平中学、东昌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等8所示范性高中都相继开出了“出国班”,只是各家选择的国际课程体系各有不同。
业内人士表示,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上海去年发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它透露出了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想法,因此公办高中的这种行为完全可以说是‘顺势而为’”。
低龄“出国热”触动办学热
“因为现在教育国际化是趋势,学校都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不落人后。”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政策松动的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中高考,低龄出国留学。
统计数字显示,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也显示,2010年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去年中国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
在上海的不少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出国“分流”已经成了一脉主要的学生流向。以外语见长的上外附中,每年都有100多名学生出国,几乎占到了全年级的三分之一;交大附中每年都会有三四十名学生最终选择出国留学,占学生数的10%左右;复旦附中校方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放开高中生留学以后,学校每年有四五十名学生被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国外高校录取。近五年来,每年都有10%左右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报名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