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剖析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专业
说起北外,我们都以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外语语种群而自豪。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外交、外事人才。2010年,在已开设语种的基础上,应教育部开展中国与欧盟教育合作要求,我校又有6个语种加入到多语言大家庭的怀抱中,它们是: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耳他语以及爱尔兰语。这六个语种的增设,使得欧盟所有官方语言已在我校全部开齐,也使我校的外语语种达到了49个,成为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
国家选择了北外
为了对我校小语种发展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特意采访了教务处朱红处长。朱老师说,我校是从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一步一步发展成为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着重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北外顺应国家外交事业的需要,设立了27个外语专业,主要为前苏联、东欧和东南亚地区国家语言。进入新世纪,为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北外新增加了亚洲地区的印地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莱语、菲律宾语和北欧地区的挪威语、冰岛语、丹麦语、希腊语等9个非通用语专业。近年来,为加强中国与欧盟的教育合作,北外又增设了欧盟国家的六种官方语言。由此可见,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成就了北外多语种的发展。
语言学习,一生的财富
新开设的六个语言中,除了爱尔兰语并入英语学院外,其他五个语种将全部纳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丁超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相关信息。
这些语言所属的国家,面积有的还不足四百平方米,运用这些语言的人当然少之又少。如果仅仅是为了顺应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而设置了这六个专业,那么这么小的语言的就业到底有没有保障呢?丁超院长给出了他的理解。从九十年代初,学校已经不包分配,因此我们在就业观念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有一些同学想利用自己所学语言,在外交领域上打拼。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也让我们的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化。优质的教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北外人在任何一个职业舞台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丁院长说道:“要珍惜在北外学习语言的机会,不要过多去考虑将来怎样,即使将来‘跨学科’就业,这四年的语言学习,也是你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不打无准备之仗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功底深厚的老师的引导。而这些语种北外“独此一家”,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持这些专业的发展,恐怕是同学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了。“对于这些新建的专业我们会采取多种办法。首先在建立专业之初,选拔外语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将其派到对象国最好的大学攻读其所要教授的那门语言;另外,直接从对象国聘请能够用英语授课的语言教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办法。外籍教师的加入,对于语言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再有,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挖掘邀各国驻华使馆的大使、参赞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授课。这些专家,无论从语言水平,还是对政策的把握以及对对象国的研究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资深专家的加入,使我们这些新建专业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丁院长的这番话,打消了我们对老师的顾虑。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在很多人看来,外语专业的开设以及语言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北外一下子开设如此之多的外语语种,是不是有些急于求成呢?面对这一问题,朱红处长说:“北外具有开办外语语种专业和进行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如首先培养师资,然后招生,并且招生数量有限。对于目前新开设的六个语种,我校暂不招生,首先作为第二或者第三外语向邻近语种学生开放。这是一个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很好的平台。”考虑到新增语言的使用范围,丁超院长认为,在一个语言的初创阶段,学校会采取灵活的,适合同学学习的,有利于人才培养同时又不造成浪费的教学模式。比如将某些语种列为专业选修课,积累教学经验,为其将来培养本科生奠定良好基础。
结束语
老师的“揭秘”,让神秘的小语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他们的加入,到底如清泉般甘甜,还是仅仅是外表的华丽?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新篇章的开启。
上一篇:留学基地
下一篇:申请英国留学奖学金的种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