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报道中国传媒大学迎新文章被各大网站多次转载
日前,我校电视与新闻学院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受到各校外媒体关注,中国广播网以《分享我的中传梦 中国传媒大学开学迎新亮点多》为题进行了报道,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搜狐网、环球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以下为《分享我的中传梦 中国传媒大学开学迎新亮点多》全文:
中广网9月15日消息(记者费磊)“这是去年我在中国日报美国分社实习时做的新闻,身后是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咱们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张陨璧回忆起海外实习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新闻现场。
中广网9月15日消息(记者费磊)“这是去年我在中国日报美国分社实习时做的新闻,身后是美国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咱们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张陨璧回忆起海外实习的日子仿佛又回到了新闻现场。
在美国实习的时候,他还是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而今天的他,是中国日报国际部的记者,也是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入学教育活动的主讲人之一。
今年九月,像这样的入学教育活动在传媒大学天天上演。除了报到、注册、搬宿舍这“老三样”,学校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很早就开始筹划有新意、有亮点的活动了,诸如讲座、专业观摩、新老学生交流会、新生班级联欢会等等,好像一场场的大PARTY。
不一样的院长致辞,开启大学新生第一课
走进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开学典礼,高晓虹院长正在致辞。和想象中的致辞不一样,没有照本宣科,高院长从在美国访学时的见闻讲起。她十分动感情地勉励同学们,要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要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做一名沟通中外的友好使者。高院长还带来了一份优秀校友献给母校的礼物——《见证梦想》纪录片,柴静、徐滔、毕福剑等优秀毕业生在镜头前娓娓道来作为传媒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以前,我以为开学典礼就是一个简单的仪式,但今天太特别了,它让我特别激动,也特别自豪,有一种向前行进的使命感,激励我开始新的奋斗,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了。”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王嘉婧告诉记者。
不一样的入学教育,为新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不一样的入学教育,为新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是流传在传媒大学的一句“名言”。今年,这句话成为了一场新生观摩展映会的名字。高年级的同学邀请一年级的新生来看“毕业晚会”,让他们领略传媒学子的成长风采,将中传文化牢牢植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2011级全日制新闻与传播硕士郭涵璐说:“看得我都流眼泪了,学有所成的毕业生们穿着礼服站在舞台上向母校致谢,特别帅,特别美。我希望自己研究生毕业时也能这么自信地走上传媒一线,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付托是首届全日制艺术硕士电视策划与创作专业的学生,刚刚从大运会的转播现场回来。平时大大咧咧的他正认真准备着讲稿:“要给新生讲专业创作的感受,还真有点紧张。”
传媒大学组织了多场新老学生一起参加的经验交流分享会。班主任、辅导员也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介绍大学课程和学习方法,带领同学们脚踏实地为梦想加油。
“来了大学之后发现身边的同学都那么优秀,我特别自卑,但是听了老师们和高年级同学们的介绍,重新点燃了我的信心。我特别喜欢传媒大学的校园氛围,老师和蔼可亲,各个年级的同学互相交流,这样真好!”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本科生王雨潇开心地说。
不一样的新生聚会,带你走进中传大家庭
聚餐,赏月,演节目,外加北京一日游,今年,传媒大学的新生班主任和辅导员格外动脑筋、费心思,把新生聚会做得活泼生动、花样百出。
“作为一个北京学生,却很少去北京的名胜古迹感受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没想到我们的班主任、辅导员还有新组成的班委会给了我一个大惊喜——他们组织刚刚认识的四十多名同学一起去颐和园秋游。看古迹,赏风景,锻炼身体,增进感情,真有创意!”2011级传播学电视文化传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曾鼐提起这次秋游聚会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迎新恰逢中秋,用“中秋月圆,四方相聚”形容来自祖国各地的新生们,再贴切不过。传媒大学的中秋新生班会暖意融融,那份有缘相聚的亲切让人感动。
2011级电视新闻硕士研究生班党支部书记刘硕告诉记者:“我们让每个同学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一个新同学的名字,然后悄悄关注对方一个月,一个月后再向全班揭晓答案。这是一个小游戏,更是一片小心意,希望同学们在传媒大学感受到大家庭的关爱!”
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活动让传媒大学热闹非凡,老师和同学们像过节一样迎接新学生,更多精彩的内容正在点燃这个新学期新生们的激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