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留学预科 2+2留学 硕士预科 HND 3+1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留学
 
 
预约报名登记
 
学生姓名:
身份证号:

预报项目:

联系电话: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留学
 
 
 
 
 

光明日报社与我校联合举办的“走转改”主题论坛在我校举行

9月27日,由光明日报社和我校联合主办,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与我校文科科研处承办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主题论坛”在国际交流中心会议室举行。光明日报社总编辑胡占凡、我校党委书记李培元等嘉宾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由廖祥忠副校长主持。我校13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主题论坛。 胡占凡总编辑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报纸、广播、电视在文风、题材、风格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对“走转改”活动非常欢迎。这项活动对新闻战线加强队伍建设,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养良好的新闻采编作风,提高和转变表达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培元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新闻宣传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意义深远,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这项活动对传媒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培养传媒类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贯穿“走转改”精神。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要坚守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不仅要学会新闻报道的技巧,更要坚持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推动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忠于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掌握新闻工作根本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参加论坛的人文社科界与新闻传播界专家学者从哲学、党史研究、社会学、文化生态、艺术批评、文化产业以及新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走转改”活动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校文科科研处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在学术总结时指出,人文社科学界的6位专家分别从艺术批评、党史、社会、哲学和传媒生态以及文化产业等多个视角所作的精彩报告,提升了论坛的规格与品质。新闻传播学界5位专家的发言则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观察与思考、体验与思考的结合,表达出对中国传媒界的一种纠结、悖论、期待的心情。当前传媒行业里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他们所追求的传媒理念、传媒价值是相违的,当前的“走转改”活动正是对这样一些违背的大力回应,是中国传媒行业能够让人信服的希望。 据悉,本次“走转改”主题论坛是自“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首次从理论和学术层面举办的高端论坛。《光明日报》已于9月28日头版予以报道。本次论坛相关成果将于近日刊发。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教授以“‘走转改’与当代中国艺术批评的发展”为题进行发言,并指出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文艺批评、文艺工作也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文风要改,戏风、屏风也应该改。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局长薛庆超从党史的角度谈了“走转改”。在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都是“走转改”的先行者。在革命过程中,他们创办了大量的革命报刊,通过报刊真实反映现实。他们勇于站在历史发展潮流的前列,积极引导群众有力推动历史前进,记录历史真实的体现。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发言时指出,“走转改”总体来说,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在媒体的集中体现,它会改变媒体的作风、文风。走基层的群众路线,这涉及到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媒体、记者和群众的关系就是一个平等的服务关系,这就要求媒体要做到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实际,唯有如此,那种一味追求发行率、收视率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扭转。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作了题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实践——关于‘走转改’的理论价值”的报告,他指出“走转改”活动要求编辑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写作,要求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这些要求秉承的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弘扬的是求真务实、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思想路线。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教授从当代文化的新走向角度谈到“走转改”与文化发展的问题,中国的媒体环境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转变,社会格局里边媒体状况,特别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结构性的互动已经基本形成。受众原有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这个结构性的变化造成很多新的挑战、问题和困惑。“走转改”其实是应对今天媒介形式、社会潮流和社会趋势的转变非常重要的部分。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将“走转改”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认为“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转作风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作出准确判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光晋教授提出“走转改”对改革中国新闻评论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平台上的检索者、采集者和整合者,还应该真正迈开自己的双腿,能够下到基层,下到老百姓中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从媒介批评的角度谈了“走转改”的现实价值上。当前新闻娱乐化、低俗现象非常严重,媒体单位当中充斥着这种风潮,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大力推动“走转改”活动是对媒体的低俗化、娱乐化、贵族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药。现在活动才刚刚开始,需要从多方面深刻认识“走转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强调,走转改”活动反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代特征。新闻工作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目前“走转改”活动还处于开始阶段,既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也要发挥舆论监督的有力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老师、贵州电视台挂职副台长郎劲松教授结合自己近5年在媒体一线的实践经验,从新闻报道模式、新闻队伍建设、如何避免宣传代替新闻以及如何以“走转改”带动新闻改革等四个方面,对“走转改”与传媒体制改革之间的互动进行了剖析。同时,她也对“走转改”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要防止过多的议程设置,否则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的和准确性的问题;避免主观代替客观,宣传代替新闻;要将事实判断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中国传媒大学党校办副主任李舒副教授结合“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自己的毕业生在媒体单位所获得的感受,谈到了当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对于新闻教育的意义。她认为,当下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宣传思想文化的内涵、形式和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传媒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原则是不能变的,这是新闻人、新闻媒体本质所在,也是新闻教育的本质所在,更是对新闻教育要坚持价值观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一号中国传媒大学主楼205室国际学院办公室

客服热线:400-6767-050 010-59792021 值班:13552002836

Copyright @ 2013 WWW.LIUXUE11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传媒大学出国留学预科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1+3留学预科

北京三行华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证 04037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