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呀……
――叶芳啊,叶芳不在啊?
――吴总,等一下,我马上来。”
在公司里,大家都管吴小松叫吴总。1999年,他从日本回来,在苏州的留学生创业园,创办了这家名字叫做“爱环吴世”的环保企业。
“98年那时候有很好的政策,就是说留学生回国创业有个留学生创业园,在苏州上海都有。就是说(如果)是留学生的话,一条龙服务,帮你申请注册。非常热情,(就像)召唤你回来一样。”
根据当时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的规定,外资企业投资要30万美元以上才能建厂,而留学生只需要投资6.5万美元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工厂。此外,创业园还设立了留学生基金,根据不同的项目提供资助,有的项目可以拿到几百万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吴小松的项目只拿到一万六千块钱,但他已经相当满足。
“第一年,房租全免。签证食宿,基本上提到的问题都解决。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留学生创业园,特别是我们的政府,对留学生,包括一些华侨企业真正做了很多事情。”
吴小松出生在中国著名的侨乡福建泉州,大学时考上了福州大学,毕业后他志愿到福建平潭的农村去教书,教初中的化学,同时兼英语老师。在吴小松看来,那里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人们贫穷得勉强只够填饱肚子,更可怕的是,人们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很多孩子上学期还在学校,下学期就不见了,因此吴小松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到学生的家里去家访。
“中国农村的人都很善良,把家里最好的拿出来。稀饭都是很稀的,鱼干也是很少,因为都是拿去卖的。(学生)就是家里穷,爸妈不让上学,打鱼去了,(这)对我来说打击是很大的。看到这么多学生,帮不上忙。经济是基础,这时候开始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所以强烈愿望想出国去。”
吴小松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前往日本留学的时间是12月9日。那天,他一个人驮着好几个硕大的行李,从上海登上前往东京的飞机。
“当时行李很多,问了到过日本的人,什么最重要,日本的米最贵,那就多买方便面,可以省钱。多买点衣服,因为日本的衣服也很贵。衣服跟吃的一个大皮箱,完全是当时出国人员的一个风景。”
在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究生院,吴小松生活过得很艰辛,到日本之前,他在中国的月工资是67元人民币,在日本,这只够买十个面包。尽管小松的父母都是建国初期的大学生,收入在国内还算不错,但仍然难以承受儿子在日本的高昂费用,和许多的留学生一样,吴小松一边上学一边到外面打工。
“当时在日本不会日语的时候,就是在饭店,就是洗碗,第一份工作。最早(最初)打工是晚上十点打到早上三点,每天睡四个小时。坚持了一年多,后面身体也没办法再坚持。”
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吴小松留在了日本一家著名的水处理公司工作,年薪六十万元人民币。这对很长时间来一直过着苦日子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但在出国之前,他就给自己做了规划:工作五年,然后回中国。
“为什么工作五年?一个是积累技术,一个是经济积累,所以在日本拼命工作。加班肯定第一个上,因为加班有钱,有的日本人不太喜欢加班的我就来。”
吴小松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回国机会。九十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吴小松和同在日本工作的妻子金燕没有犹豫,双双回到了中国。
“当时真是一点也没有犹豫就回来了,就是[FS:PAGE]感觉上中国的机会也很多,然后在日本毕竟好像没有当自己家的感觉,还是觉得祖国是自己的家。”吴小松创办的公司“爱环吴世”,主营废水处理和循环水处理。水处理这个在十年前还不受中国人重视的领域,随着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已经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
“94年的时候,当时(对于)水处理,国内的企业还不是很重视,但是一些外资进来的时候就把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带过来了。94年我也回国做过一些调查,95年,96年都回来过,感觉到我们国家这个市场很大。”
吴小松就此融入了中国经济大潮,他的公司在大踏步前进,在这家公司的客户名单中,索尼、西门子、飞利浦、松下、日立等国际知名企业排成长长的一串。而吴小松本人,也因为出色的表现而被苏州市政府评为留学回国先进人员。
在苏州,像吴小松这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又回来创业的人越来越多。根据中国有关方面的统计,2006年,苏经济总量在当年中国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位列第五,外向型经济居中国前列,苏州的五千多侨资企业更是占到了外商投资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