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小传:
林瑞珠,女,日本归侨,现年82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建霞浦县小学。
孙女从小就一直和我在一起,她大学毕业留在福州,我也从霞浦搬到福州和她住在一起。不久前,我从电视直播的文艺晚会中看到孙女在演奏小提琴,舞台上绚丽的灯光把她照得格外美丽,忽然感到这便是她的幸福,她的幸福不仅是那些斑斓的舞台,安逸和甜美的生活,更在于她没有我那蹉跎的岁月,没有我那道不尽、说不完的故事……
父亲支持孙中山,并成为同盟会成员
我出生在日本东京,但幼时生活在日本仙台——那年母亲到东京看病,意外早产,我比预产期早1个月就出生,当时母亲已生了4个女儿,来看望母亲的熟人就提出要收养我,可父亲不同意,尽管家里已经很多女孩,但他看到我瘦小的身躯十分可怜,不忍心让我这个已经不幸的女孩再遭受不幸,于是他对熟人说,别看她是个女孩,说不定值得一座大房。
父亲是福建福清东瀚人,早年因家境贫寒东渡到日本,开始跟着别人做小买卖,驮着布匹到农村叫卖,后来有了点钱就挑着担子卖面条,他做的面条很好吃,不仅中国人爱吃,连当地的日本人都爱吃,这让他看到了商机,于是,他将母亲接到日本,准备好好的大干一场。
父亲将卖面条的担子改成了小推车,并且发展到50多辆,随后又在仙台买下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办起了大菜馆,起名为“四海楼”,由于他坚决支持孙中山的同盟会,并担任同盟会仙台地区联络员,“四海楼”就成了同盟会活动的地方。辛亥革命爆发后,仙台成立了旅日华侨同志会,父亲被推选为委员,主要任务就是为同盟会募集资金,革命成功后,国民政府聘他为政府中央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但他无心于政坛发展,还是专心做他的买卖。
其实,从辛亥革命成功后,父亲就一直郁郁寡欢。开始是袁世凯篡权,后来是蒋介石叛变革命,接着是日本侵占自己的祖国,最后父亲无心呆在日本,带着全家人拎着简单的行李回到了老家福清,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挽留他在南京领俸禄,也被他一口拒绝了,因为他的“去”意已定,连他心爱的“四海楼”都舍弃,更不想要什么俸禄,只想回乡当农民。
回乡后,家里陷入房产之争
父亲以为回到家乡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没想到,却又遇到了很多麻烦,最让他难过的是我的亲叔叔因房屋的事情与父亲争执到了法院。
早年,父亲经常将生意挣来的部分钱寄回家,让这个叔叔帮助盖房子,叔叔按照父亲的旨意盖起了有两进大厅的院房,可全家回到家乡后,叔叔却提出让父亲意想不到的要求,说那房子不是我们的,要我们将房子退还给他。父亲知道这是一个很无理的要求,但为了不让此事外传,保全家族的面子,答应将房子的一半给叔叔,没想到,叔叔不理会父亲的好意,坚持要所有的产权。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应诉到法庭。
叔叔争夺房产是有备而来,所以在公堂上,父亲一直很被动,更没想到的是,这场官司一打就是3年。眼看自己最后的一份财产就要付之东流时,有一个人突然站出来帮助,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大逆转,法院最终判定房屋归父亲所有。
此事到了这里,父亲按道理应该高兴才是,但随之而来的事还是让父亲又陷入了新的烦恼中。
尽管事情的原本就是法院判决的结果,但没有这个人的帮助,结果肯定相反,父亲在这件事上觉得欠这个人一个很大的人情,没想到这个人想要的不是别的,而是想让我嫁给他的弟弟。
这个帮助父亲的人是当时福清县长的秘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秀才,他出来帮忙最初的本意可能是想主持公道,可事情结束后,他也想就此为他的弟弟做这个媒。
对于这个要求,全家人都没有思想准备,尽管父亲拒绝了他的要求,但父亲清楚知道这个人情不能不还,但怎么还,他没一点儿头绪。
嫁了一个等我7年的人
父母当时以我还小、我上面的姐姐还未出嫁为由拒绝了提亲的要求,尽管当时我只有15岁,对于那个想娶我的人,我也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