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
上海、青岛搭建区域海归创业合作平台
3月17日,上海、青岛两地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机构在青岛签署协议,正式建立两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交流制度,积极鼓励在上海的海归到青岛创业。
烟台携手上海共建创业通道
3月20日,烟台市人事局与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负责人在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举行《上海—烟台两地留学人员服务工作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两地留学回国服务工作合作正式启动。
一个海归人才环流的信号
海归潮涨,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归国创业。各地留学生创业园除了发挥自身优势为海归创业者建立孵化机制,吸纳、培育海归人才外,更建立了一条条地区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形成了一座座互通共赢的人才输送桥梁,以互助协作的方式构建双方交流机制。
从上海、青岛、烟台的实践中,我们得到一个区域间海归人才环流的积极信号,“海归创业不应该局限于地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呼声下,海归更应当挣脱空间约束,将创业交融起来,开辟自己更广阔的窗口。”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先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如今,海归人才的全球性框架正在形成,这个框架不只是走向宏观世界的国际化,也是走进内地区域的流动化。“海归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建立起相关机制将海归这个群体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人才互通网络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现在,更多地区已经开始留意到这种海归人才区域间环流的现象,上海留学回国人员服务机构与青岛、烟台之间的合作只是一个楔子,是一个海归人才交流良性循环的开端,它将预示着更大范围内人才合作项目的美好前景。[FS:PAGE]

烟台是制造业基地。创业园中则聚集了众多以生产型为主的海归企业
如何看待区域间海归人才流动?
旅居日本多年的蒙育,现在是青岛华桑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我离开祖国20多年了,心里一直很牵挂这里。几年前,我带着自己的项目从日本回来,想在祖国的土地上做些事。作为海归,我们带来的是种子和苗,需要适合生长的土壤。”谈起这次上海、青岛两地的合作,他表示非常支持,“过去,我们只是单纯在青岛创业,利用一些在国外的人际资源拓展自己的业务。现在,留学服务机构给了两地海归一个互通互助的平台,打破了过去只靠熟人的模式,是一个开拓性的举措。”
青岛赛尔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范迪,于上世纪90年代留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出国前我在环保局工作,公派6年回来后,我发现中国的环保产业比较贫瘠,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技术。我想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来,就下海经商了。”范迪告诉笔者,这次人才交流合作项目对海归意义重大,“海归创业者是一个群体,他们不只需要与国际融通,更需要在国内融通,这样平台才会大,产业才能本土化。”互助平台的建立是强强联手,集合各自的优势共同占有两个市场,从而集中双方的力量,把好的技术整合起来,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