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我们特别汇集了3名海归专家对重建工作的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更多的宝贵建议。
如何在重建期给予居民安定的生活环境?
建议:可以实行短期移民模式
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已经造成近7万同胞遇难、30余万同胞受伤和数以万计的家庭支离破碎。灾后重建同样需要倾全国之力。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和房产重建需要时间。”曾经留学澳大利亚的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陆磊不无忧虑地说道,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受灾群众将在地震棚中度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四川大量受灾群众将无坚固的栖身之所。”他同时表示,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得以有效解决的。
“我们有过三峡大移民的经验,但此次不同,应该实行短期移民政策。”陆磊分析道,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许多东部地区乡镇开发建设了条件相对良好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现有住宅,以村为单位吸收受灾地区短期移民,同时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百强县负责承建移民在受灾地区的住宅。“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受灾群众不会在地震棚长久栖身。”
同时,陆磊认为受灾群众在东部地区的住所安置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和从业人员实行适当就学和就业安置。“我们看到,在地震废墟上有许多的帐篷小学,这不是长久之计。”陆磊表示,现在各地已经投入建设了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在重建的关键时期,东部地区应该对受灾地区的中小学生实行更为宽松和开放的入学政策,东部城镇企业应该向这里的工人和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职业培训机会,而各级政府应对接收受灾地区人员的企业实施减免税政策。
如何使当地古老的民族脉络得以传承?
建议:尽量安排本地民众收养孤儿
“通常来说,地震等自然灾害虽然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不破坏人口结构,重建工作会相对顺利。就像医学上的‘坏死’,一旦能够得到治疗,幸存的组织就能够很快修复。”曾留学美国的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易富贤非常遗憾地表示,这次汶川地震的情况比较特殊,不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且严重破坏人口结构。
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关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很多人希望收养这些孤儿。但是他认为,这次孤儿收养一定要慎重,原因如下:
首先,地震遇难者中,失去孩子的父母许多已人到中年,失去再生育的能力,当地孤儿还不够当地群众收养;其次,从长远来看,如果将当地的孩童大量向外地迁徙,将使当地丧失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次受灾地区是羌族聚居地。据2000年人口普查,98.2%羌族人口分布在四川,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可见绝大多数羌族人口都分布在这次地震受灾地区。由于地震带来的影响,羌族很多古老的支系传承有可能面临着危机。
“这次重建工作,一定要考虑羌族的人口因素。”易富贤认为。
他建议,地震中孤儿应该尽量由当地群众收养,孩子亲属优先收养。这样,社会习俗、语言、血统都能连贯。其他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物质捐助来参与抚养。同时,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政策扶持当地人口发展。“由于很多受灾群众已经是中年,不孕比例高,并且再孕的话已属于高龄孕妇,应该从成都和重庆等地医院轮派妇产科专家和不孕专家到受灾地区医院,加强产前检查。”
重建中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
建议:建设一批“草根”银行
曾经留学美国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FS:PAGE]教授徐滇庆表示,相比抗震救灾,重建工作涉及的经济问题很多,也比较复杂。需要做好长远规划,认真考虑银行体制的恢复和重建。
四川地震波及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山区,以农业为主。长期以来,这些地区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如何能够帮助受灾地区迅速崛起,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能否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帮助当地百姓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订单和融资管道,找到就业机会。
“在未来的重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输血,而是培养造血功能。”徐滇庆认为,培养造血功能的核心是培育当地自己的金融体系,使它即使在救灾工作结束后,依然能够服务于当地,促进长期的经济发展。
“是否可以让当地银行作为整个四川北部地震受灾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是否可以给予当地村镇金融机构更多的业务空间,允许让他们承担政府财政投资的结存、调拨、支付等各项业务?”徐滇庆这样设想。
目前当地银行的资本金很少,资产负债的规模也比较小,没有能力担负更多的金融业务。对此,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