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曾经身处异乡,却心怀故土;他们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却选择回国打拼;他们是一群执著而坚定的开拓者,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强劲力量;他们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履行着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在“张江”的成长道路上,处处都有海归的身影。
创业理念的改变
观念破冰——瞄准商机再回国创业
在11.7万人的园区人口中,有8000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据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宏介绍,园区内的很多自主创新企业、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和优秀的服务外包公司,都是由海归牵头发挥主导作用的。“‘张江’的技术之所以可以与世界主流技术接轨,正是得益于这批国际化人才的到来。”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将海归与特殊待遇联系在一起,导致一些人回国创业时心态期望值过高。经历了浦东开发18年的风雨历程,这里的海归更清楚地体会到:海归不是一张特殊的“通行证”,而是成就事业的催化剂。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孵化器管理中心主任黄海燕还记得,多年前来张江创业的第一批海归,大都非常地自信乃至自负。他们回来创业甚至没有锁定具体的目标和领域。黄海燕说:“那时,国家出台了许多诱人的优惠政策招才引智。”几年后,随着人们看待海归的眼光日趋平和,海归也开始认识到:自负的心态并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发展需求。2003年后再来“张江”的海归就在思想上相对成熟了,创业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上海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张江高科技园的老住户,总经理俞强回忆道,过去的几年,公司在新药研发领域一直在投入,但随着经营战略向中草药研发领域调整,整体状况正逐渐转好,预计将在明年实现盈利。他表示,在中国搞新药研发,成本较低但市场广阔;在研发道路上,成功者不多,“先烈”不少。中国在中草药研发方面优势明显,商机无限,需要去发现、去平衡。“归国不易,当初就是瞄准商机才回来的,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坚持做下去。”俞强充满信心地说。
商机,是海归选择“张江”的重要原因。2007年,“张江”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销售总额达到700亿元。在集成电路、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张江”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高科技产业群落,可以继续拓展的领域很广,机会也很多。
“海归不是来‘张江’盲目创业的,他们是相信自己的产品和项目可以应用到中国市场,觉得现在归国适逢其时。他们也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的,而是真正发现了商机才回来。”黄海燕说。
产业结构的调整
自主创新——跨越中小型企业创业藩篱
汽车顺着张江高科技园区主道一路开去,沿途风格简约的厂房和写字楼一字排开。透过车窗,只见道路两旁标示的街道名称,清一色的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这是‘张江’的特色”,司机笑着说:“这里有一股研发的氛围,吸引了很多自主创新的企业来此落户。”
2005年归国创业的胡铁锋,现在是上海赢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CEO。入驻之前,他一直在美国硅谷创业,熟知创新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创新动力的最大来源还是中小型企业。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就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求生存。”在胡铁锋看来,企业规模越大,自主创新的代价和责任也就越大,这也正是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创新领域相对保守的原因。相比之下,中小型企业[FS:PAGE]负担轻、灵活性强,搞自主创新就比较方便。“我们可以用几年时间沉下心来只做研发,而大型企业就耗不起这个时间。”胡铁锋说。
许多入驻“张江”的中小型企业都是依靠技术创新生存。据了解,不久前由恒基伟业公司隆重推出的一款保密手机,其核心机带芯片技术正来自于“张江”的展讯通信。这正是一家由37名海外留学生发展壮大起来的自主创新企业。
在“张江”这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展讯通信类似的海归高科技企业还有很多,他们的规模一般不算大,能量却一点也不小。从建园开始,“张江”就秉承一个明确的理念:发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最初依靠技术引进,到逐渐实现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对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了整个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配合。对国家来说,创新是一个整体战略。”殷宏感慨地说。现在的海归之所以越来越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拥有了全球的眼光,有了协作配合的理念,做起创新来得心应手。他们自己寻找市场,提供技术,并不单纯只靠国家的资助。“我们只需要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