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立过程中,北京市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1997年,在中国范围内留学人员创业园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北京市政府留学人员工作主管部门就积极探索实行了“共建模式”,创建了北京第一批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主动与大学、科研院所联系,共同创建了多家大学创业园。同时,北京市还在全国范围内较早组织和完善了政策法规体系、资金扶持体系和组织服务体系。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绝大部分是以共建的方式创建的。目前,北京市2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创办主体中,既有政府相关部门,又有事业单位,还有企业单位,其中,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全中国独有的,占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总数的56%,体现了大学资源与地区资源的结合、大学与地区发展的相互促进。
北京市的各留学人员创业园基本属于孵化器类型,主要承担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成长前期的孵育职能,这也造成了园内留学人员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2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中除地处郊区的大兴创业园和空港创业园外,一般都为入园企业提供以40—60平方米为主的小开间孵化场地,规定创业期一般为三年,并针对处于创业期、成长前期企业的特点,提供各类孵化服务。
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运营管理机制呈现出多样化特点。27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中,有22家从所依托的产业园和科技园中独立出来,以专业公司方式运作;3家采取内部机构负责运营方式;另外2家则采取事业单位机制运作。此外,创业园的建立模式则既有共建型,也有独建型;园区性质有综合园、专业园和大学园。
北京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不仅实现了吸引、扶持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项目产业化的作用,还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各创业园在传播国际先进的技术、经营和商业理念的同时,更是利用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各地科技园区进行交流合作,通过管理输出等手段,既实现了自身成长扩张,也有力地推进了全国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樊宏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