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出场了,一米八几的个头,雄壮魁梧。他跟我们打招呼,一脸阳光灿烂。
在北京平安大道,一个名叫埃菲布衣的店。店里挂满了花花绿绿样式别致的服饰,十足的非洲风情。而王子就坐在衣服堆中穿针引线,看他一双大黑手灵巧地做着针线活,着实令人赞叹。"在非洲,无论男女从小学开始都要上针线课,我觉得自己的针线活不比女孩差。"他憨厚地笑着说。
王子大约三十出头,他的父亲是非洲尼日利亚的一个酋长,他被人称为Prince(王子)。来到中国后,"王子"成了他的中文名字,他索性把这两个字绣到自己设计制作的衣服、包包上,一下子就成了店里最抢手的商品。"衣服基本都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一般一个款式只有几件,但是一种颜色的只会有一件,绝对不会有重复。"
喜欢当裁缝
2005年,王子随非洲公司来到北京,第二年他就和中国合伙人开了一家服装店,合伙人是女店长,王子则是助手兼裁缝。他们还有一个合作伙伴,法国设计师Bobo.王子自豪地说,他们的店是北京唯一一家专营非洲服装的店。中国合伙人名叫Cathy.Cathy介绍说:"王子制作布包和衣服从来不画草图,而是直接上手,因为他不愿意让蓝图限制想像力,也不喜欢只重复几种固定的花样,他更喜欢尝试新样式。"
"衣服的艳丽色彩全靠原汁原味的非洲染料,因此不但质地好,还不容易褪色。"王子说,平均每三个月,他都会给法国设计师寄几件衣服设计样品,经过修改再寄回中国。与时装之都的密切交流,使他的服装很受欢迎。
每当店里客人不多时,王子都会自己穿针引线,为了满足身形比较肥胖或者对衣服有特殊要求的客人,王子还专门给他们提供修改和订做业务。另外,王子还对服装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他抄起一件丝绸服装说:"这件衣服的款式是非洲的,面料却是中国本地的,这种本土化的衣服卖得不错。"尽管纯手工制作使得产量降低,但他仍然坚持自己手工做。在他看来,手工制作的舒适和样式都是机器生产没法比的。
虽然不常回非洲的家,但王子仍谨记已过世的酋长父亲的教导,比如不抽烟、不喝酒、多交朋友、对人真诚、不要过于追逐金钱。他还跟父亲学会了做人低调,即使在尼日利亚,王子也没有处处显示自己尊贵的地位,唯一能够看出他身份的,是他车上的一枚部族徽章。他说自己喜欢默默无闻的感觉,不愿被人看作高高在上的非洲王子。
王子的父亲有10个孩子,5男5女。王子是老四,没有继承事业的权利,他开始自己闯荡世界。王子在大学里的专业是机械工程,毕业后当工程师,收入不菲。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他说:"我从小学时就接触裁缝手艺,相对于绞尽脑汁的工程师工作,我更喜欢动手当裁缝。"
天色渐暗,小店的客流并无减少的迹象。闲聊时,王子也不忘招呼前来的客人,不过他并没有刻意去推销。
"有的客人不喜欢别人多嘴,他们直接过去选自己喜欢的款式,我在旁边等待他们的问题就行了。还有的客人只是顺路过来看看,我上前使劲推销也没有用,我相信他们下次还会来的。"说起生意经,王子一套一套的。
如今,王子招呼客人还是英语、汉语混着说。因为没上过汉语学习班,他就在工作中学习,把客人当作老师。很多时候,客人并不是真想买衣服,只是来找个老外练英语,王子也来者不拒。他说:"大多数中国人说英语羞于启口,我就鼓励他们,这些人有的成了我的朋友,有的成了我的买家。"当记者问他想没想过去教英语时,王子摇着头回答:"我可不想,教书是件头疼的差事,我还是喜欢当裁缝。"
向往的未来
王子过去并不擅长砍价,到中国后就入乡随俗。对于那些狠杀价的客人,王子会诚恳地说:"看看设计,看看质量,绝对纯棉制品,保证不缩水、不褪色。"他还会让顾客看贴在墙上的他穿着民族服装的照片,有时他也会亲自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黑黑的面孔配上鲜艳的服装,别有味道。
王子的黑面孔也给他的生意带来过麻烦。"一个年轻姑娘瞧着门口的衣服就低头进了店。她挑中了一件,抬头要问价,猛然瞧见我走过来,吓得哇地一声,扔下衣服就跑出去了。"王子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顾客只在门口瞅瞅,看到有个黑人马上拉着同伴就走。王子说这些胆小的顾客可能不会再来了,但他没有别的办法。有时候,他也觉得很受伤,"就因为一张黑脸,他们怎么就不敢买我的衣服了呢?"不过,换个角度看问题,王子又笑了:"更多的时候,我这张黑脸也证明货真价实,客人会更相信这些服装的确来自非洲,不是冒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