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贝类研究专家、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德牛到地理科学学院作了题为“陆相、湖相贝类与环境”的学术报告。
12月5日下午,我国著名贝类研究专家、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陈德牛到地理科学学院作了题为“陆相、湖相贝类与环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钟巍教授主持,地理科学学院数十位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在讲座中,陈德牛对软体动物分类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软体动物中腹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随后,陈德牛向在场师生讲述了陆相、湖相贝类的生活习性,包括不同贝类对昼夜、温度、湿度的选择。他重点介绍了气候变迁与蜗牛的大发生的密切关系,明确指出,在温度和湿度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蜗牛大发生现象,因此地层中出现的蜗牛化石可以作为指示第四纪期间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可用来反映不同特征时期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还就蜗牛的成长及蜗牛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等问题同陈德牛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陈德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生软体动物区系分类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分布研究工作。先后到德、英、美、日等国家访问和合作研究,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5本。所参与的《黄土与环境》、《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和《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现为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国际贝类学会、美国贝类学会、德国贝类学会、日本贝类学会会员。
在讲座中,陈德牛对软体动物分类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软体动物中腹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随后,陈德牛向在场师生讲述了陆相、湖相贝类的生活习性,包括不同贝类对昼夜、温度、湿度的选择。他重点介绍了气候变迁与蜗牛的大发生的密切关系,明确指出,在温度和湿度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蜗牛大发生现象,因此地层中出现的蜗牛化石可以作为指示第四纪期间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可用来反映不同特征时期的气候与环境特征。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还就蜗牛的成长及蜗牛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等问题同陈德牛进行了热烈地交流讨论,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陈德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陆生软体动物区系分类学、生态学、动物地理分布研究工作。先后到德、英、美、日等国家访问和合作研究,已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5本。所参与的《黄土与环境》、《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和《中国亚热带土壤动物》研究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现为中国贝类学会理事,国际贝类学会、美国贝类学会、德国贝类学会、日本贝类学会会员。
上一篇:我校荣获教育系统第二次全国R&D资源“先进集体”称号(广东省共17所高校获此荣誉)
下一篇: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举行了“情暖华师,志愿同行”国际志愿者日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