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过往,新发轫
自2005年在校报一版推出“信步华师”系列栏目以来,校报编辑、记者一直在思考,究竟这个栏目在报纸上应该具有何种分量,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去展示学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华南师大建校80周年的日子逐渐走近时,这成为我们最迫切的思考。
华南师大发展将近80年,她是如何发展,将会往哪里延伸?这是所有华南师大人和关心华南师大的人们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人物春秋,还是故时风物,这些曾在历史坐标中出现的一切,都是华南师大80年文化积淀的载体与意象。这些积淀需要经常被重温,也需要经常被讨论,在不断更新的实践过程中,延伸大学的历史。一所大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缺失的是思考的精神、反思的勇气。她必须有独特的气质,必须有自己的精、气、神。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向未来,大学都需要向外界表达一种信念: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思考传统是什么,还必须思考:未来华南师大的文化,该如何被建构?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更要深思从历史积淀下来的事物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
在连续推出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道路和院系发展等系列后,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新系列“岁月钩沉”,以通讯为体裁,挖掘华南师大80年发展的历史细节,讲述代表华南师大形象的人、事、物;此外,还将剖析一些虽然耳熟能详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被赋予新意的事物,这些事物是华师精神传承与创新的节点,也是剖析当代华师精神的视点所在。从这三个方向出发,编辑记者们将以独特的角度,追寻、探访一些人、事、物,了解背后的故事、源起和历程,发掘其在华南师大发展历史中的方位和作用,并给予鲜活的解读,重现华南师大走过的历史足迹,展现华师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突显华师人的精神和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寻访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师长,讲述校园一隅不为人知的老树、昔日曾经发光发热的老设备,解读传诵至今的校歌……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只要是华南师大的酸甜苦辣、兴衰发展的见证,我们都将俯拾、重现和解读他们不同的意义。在经纬交错间,我们慢慢还原华南师大的精神本质,体验她沿途的艰辛和坚定。
如果您也有过思考,如果您认为身边有值得挖掘的人、事或物,那么请向我们推荐。您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联系@华南师大报,或者直接把选题发到校报的邮箱xcb02@scnu.edu.cn。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追寻华南师大的足迹,发掘那些陪伴她一起栉风沐雨的旧景旧事,还有被存在记忆里的鲜活人物,向华南师大建校80周年献礼。
华南师大发展将近80年,她是如何发展,将会往哪里延伸?这是所有华南师大人和关心华南师大的人们绕不开的话题。不管是人物春秋,还是故时风物,这些曾在历史坐标中出现的一切,都是华南师大80年文化积淀的载体与意象。这些积淀需要经常被重温,也需要经常被讨论,在不断更新的实践过程中,延伸大学的历史。一所大学,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缺失的是思考的精神、反思的勇气。她必须有独特的气质,必须有自己的精、气、神。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面向未来,大学都需要向外界表达一种信念: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也需要思考传统是什么,还必须思考:未来华南师大的文化,该如何被建构?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更要深思从历史积淀下来的事物在新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
在连续推出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道路和院系发展等系列后,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新系列“岁月钩沉”,以通讯为体裁,挖掘华南师大80年发展的历史细节,讲述代表华南师大形象的人、事、物;此外,还将剖析一些虽然耳熟能详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被赋予新意的事物,这些事物是华师精神传承与创新的节点,也是剖析当代华师精神的视点所在。从这三个方向出发,编辑记者们将以独特的角度,追寻、探访一些人、事、物,了解背后的故事、源起和历程,发掘其在华南师大发展历史中的方位和作用,并给予鲜活的解读,重现华南师大走过的历史足迹,展现华师人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突显华师人的精神和力量。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寻访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师长,讲述校园一隅不为人知的老树、昔日曾经发光发热的老设备,解读传诵至今的校歌……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只要是华南师大的酸甜苦辣、兴衰发展的见证,我们都将俯拾、重现和解读他们不同的意义。在经纬交错间,我们慢慢还原华南师大的精神本质,体验她沿途的艰辛和坚定。
如果您也有过思考,如果您认为身边有值得挖掘的人、事或物,那么请向我们推荐。您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联系@华南师大报,或者直接把选题发到校报的邮箱xcb02@scnu.edu.cn。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追寻华南师大的足迹,发掘那些陪伴她一起栉风沐雨的旧景旧事,还有被存在记忆里的鲜活人物,向华南师大建校80周年献礼。